中秋之夜(3)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中秋之夜

  十五的月亮在李白那里,就成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到了白居易那里,就成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在张九龄看来,十五的月亮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而在王建看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元好问一定是醉酒了,所以才会“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晏殊总是喜欢和一些女子谈情说爱,所以才会写出:“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不过写得最好的还是苏东坡,那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久,千里共婵娟。”无疑就是千古绝唱。

  不过在这座西陵峡口的城市里赏月要么去登山要么到江滩上去,才能看见八月十五月亮的本来模样,而在中心城区那些密如蛛网的大街小巷鳞次栉比的房屋的窗户里去赏月,要么被密密麻麻的枝叶和横七竖八的电线扰乱视线,要么被那些残破的挡火墙低矮的屋檐挡住了视线。尤其是在这样的困难时期,连喂饱肚子都很不容易,中秋之夜全家人能待在一起就已经很满足了,赏月是不是太有些小资或者叫文艺范呢?

  就是在我们这个家,妈妈拉开家里独一无二的电灯开关那盏二十五瓦的白炽灯泡努力地照亮我们那个只有一个单间的小家月光消失的时候,就会有一股一股的浓烟滚滚从我们家地板那些大大小小的缝隙中钻出来,很呛人,我们母子三人很快就咳嗽起来,即便是用毛巾捂住自己的口鼻,那些烟雾依然越来越多的从地方缝隙中钻出来,摇摇摆摆的开始升腾,即便是已经打开了电灯,黄色的灯光依然无法穿透白色的烟雾,连灯泡都看的不太清晰了。

  我们没有埋怨,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住在我们楼下的某户人家在生火。住在这栋破旧的木楼的人来自各行各业,工作不同,上下班时间不同,回家生火做饭的时间自然也就也不相同。好就好在给煤炉发火不太难,那些柴火也很干,煤球的质量也还不错,不用抱怨,用不了多久,那些不请自入的浓烟就会变淡,就会停止入侵,只不过那些烟雾一时半会还不会散去,那个灯泡在烟雾里就像一颗星星似的在混沌的宇宙空间闪烁着。

  孩子们尤其是儿童的兴趣不仅很多,而且很广之,只是漂浮不定,对某个事情的关注常常因为另一件事情的发生而出现转移。弟弟就是这样。没过多久,因为发现没有人理睬他,他就已经停止了哭泣从一个小纸箱里翻到一本小人书,就开始聚精会神的看了起来,把有关八月十五看月亮吃月饼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母亲给他用毛巾擦了一把脸,还擦了一点雪花膏,弟弟就变得香喷喷的了。

  父亲离开家以后,母亲负责洗碗给小煤炉换煤球放上水壶烧开水,还要收拾房间我从书包里拿出课本和作业本,开始趴在那张小桌上做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我的课本都是母亲用画报纸包好的,显得很整洁,我的作业本却早就卷起了边,乱糟糟脏兮兮的,好在那些内页还很干净,字写的不太好,也写得工工整整,这是父亲教导的结果:“字写的好不好是水平问题,能不能写得端端正正是态度问题。”我相信父亲的话。

  弟弟也坐在桌边趴在我身边看我写字。不是问我写的是什么就是说我的某个字写的还没有他好。我的手臂被弟弟经常碰到,那些字也就写得东倒西歪的。吓唬他怕他哭,指责他又无动于衷,警告他根本不起作用,我只得从书包里又拿出一张纸一盒蜡笔,叫他在我的对面画十五的月亮。弟弟这才安静下来,专心致志的把月亮一会儿画成月牙一会儿画成烧饼一会儿画成鸡蛋,就是一点不像夜空中的那一轮皓月。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