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李师爷父子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法太宗清君侧这几个字从李师爷口中说出让武经国一怔,不由得重复了一遍。当年太宗正是以这个理由起兵造反从侄儿手中夺得江山的,如今历史要重演么?‘天芒’立朝时太祖皇帝曾有遗训内官议政者斩,如今自己这个内官不但议政而且执政,真要是有哪个王爷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响应者恐怕绝对少不了。这‘清君侧’之计若是成功皇帝死不死不知道,他武经国大人是死定了的,说不准还能有幸来个车裂,凌迟什么的著名死法。

  武经国沉思半晌,忽道:“不对,真要有王爷造反他们不该此时行刺于我。”

  李师爷道:“府督言之有理。不过......”

  “有话就说。”

  “至今日,我已查到这个刺客一共杀了一十九人,这一十九人身份不同,有致休在家却依然暗中掌控朝局的老顽固也有富商或者江湖人,但他们都有三个共同的特点。”李师爷顿了顿道:“第一,与府督关系不太大;第二,都是有钱人,而且这钱都不是正道来的,据查这十九人的所作所为若依照我朝律法有十五人是要问斩的,这十九人当中有一人府督还曾认识。”

  “谁?”武经国一下子有了兴趣。

  “吕梓杓。”李师爷道。

  武经国眉头一皱,脸色顿时难看了起来,当年他曾经主动登门向吕梓杓示好,表示愿替与‘古榆党’结盟,进退与共,结果吕梓杓一句‘狮虎焉能与犬豺为伍?’的反问将他撅了回去,既然不能成为朋友那便只好是敌人了,自那之后武经国便不断招揽‘古榆党’的敌人与之对抗,‘古榆党’中许多人他杀归杀了,心里还是佩服的,比如林澜比如陈北辰,但这个人他只有痛恨与厌恶。他掌权后,吕梓杓第一时间辞官归隐,由于此人在朝在野威望都很高,又是皇帝面前的红人,他几次向皇帝进言陷害都未能如愿,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变数他一直隐忍只待此人在朝野和皇帝面前名望淡化或者抓到他的把柄那时再报昔日之仇,可是吕梓杓一直以君子和直臣的面目示人他抓到的把柄皇帝并不相信,于是昔日受辱之仇便一拖再拖,直到前段时间传来吕梓杓得病而亡他还信以为真大呼可惜,今日才知道原来是被人暗杀。

  武经国曾受过吕梓杓言语的侮辱,此刻听到李师爷又提到这个人的名字心中极为不快,但在属下面前他怎肯失态,当即将火气压下,笑道:“本督能有今日也算拜他所赐,说起来我还要多谢他呢。”

  李师爷话出口时自知失言,见武经国面色又缓和下来心中略舒了一口气,道:“京城无论辅城衙门还是‘金衣卫’都是我们的人,这些捕快看死的人与府督并无联系便乐得蒙混过关,这也正是刺客不被捉拿到的原因之一,而这种作风假设是为了筹措军饷和提前铲除将来的反对势力都是合理的,吕梓杓的死将这种可能放到了最大,否则有钱的富商多得是,没必要动到他招人疑窦,正因为姓吕的这种伪君子名望高,说话有分量,所以碍了他们的事。”

  武经国点了点头,道:“这倒是有可能,不过行刺本督似乎并不是什么高明的办法,若是成功‘清君侧’这个绝好的起兵理由便用不上了。”

  李师爷道:“正是。所以这不是幕后主谋的本意,应该是刺客会错了意。”

  “会错意?”武经国颇为不解。

  李师爷道:“这几个月来,京城被杀的有数十人,除了景熙煌之外大都和这姓梁的刺客所杀之人身份个性有些相似,这说明刺客尚有同伙,如果他们的主上真要对付府督又怎会只有一个刺客动手?如所料不错,他们应该是有分工的,一部分人充当刺客,只负责行刺,另外一些人则伺机搜刮死者的钱财,主事之人为了招揽这些江湖草莽为己用,很可能以‘清君侧’的名义拉拢反对府督的人,至于真正的目的则不会对他们明言,偏巧这位姓梁的刺客信以为真,一时鲁莽便对府督动了手。”

  武经国道:“嗯,这倒不无可能,接下来先生可有什么好的法子应付?”

  李师爷道:“事情分两头,对皇上那的动向监视即可,若真有异动能拖则拖,若皇上再诞下龙子我以为当留则留,不得已时府督可以扶植幼主登基,就只怕皇上身子不好后宫难以尽快怀上龙子。”

  武经国又点了点头,心中暗道:“刘贵妃已与我为盟,只要她引得皇上临幸即可,皇上身子好也罢不好也用不上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