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三里闻臭,万国传名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被人倾入墨汁。



    满池皆黑,池鱼皆死。



    岸边有人留字:泥沙不能污清水,墨汁可乎?



    其人在临淄的院子,大门被人趁夜泼了粪。



    时人经过,掩鼻远避,笑曰——



    “原来这就是三里闻臭。”



    尔家人气急败坏地去巡检府报官,要求排查邻里街巷,把泼粪污门的人找到。



    巡检府的捕头只回道:“天下恶尔君者何其多也,擦肩接踵亦何止三里远?巡检府实在无力排查。”



    一时之间,“三里闻臭尔奉明”,遍传临淄。



    ……



    ……



    姜望成名时,成名于天下瞩目的观河台。



    他声名狼藉之时,也狼藉到天下皆知。



    世人有知其者,不知其者,但这段时间都很难避开这个名字。



    三刑宫向来立身以法,不曾偏向天下任何一个势力。



    规天、矩地两座法宫少履尘世,唯独刑人宫门徒常常周游天下。



    不同于其他学派的修士,或行侠仗义,或惩恶扬善,全凭心中正义。



    刑人宫门徒不管到了哪里,行罚论诛,都尊重当地律法。



    各地律法不同,如偷盗之事,以齐律论,是十倍罚之。以秦律论,则是斩一指。



    如奸淫之事,以楚律论,刑期五年以上不等。以牧律论,则是“马尾去势”,即将要害绑于马尾,生生拖拽去势。



    曾有外地吴姓商人,在草原见色起意,结果第二天就被送去行刑……



    此案见于牧国刑卷,记曰“……器甚小,不能就马尾,刑夫不耐,挥刀去之。”



    据说这吴姓商人使了不少银子,想回本国审理,却未能成功。这件案子流传甚广,也是列国律法不同的一个明证。



    天下列国的法典,本都是脱胎于《法经》,只是因时因地不同,又因为不同法家修士的理念,而出现诸多差异。



    法家门徒精通天下法典,行止从不违律,处理恶事往往以当地官府为主,在很多国家都极受欢迎,甚至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游学之士,常常被当做本国吏员之外的有力补充。



    对于那些极重官方威严的强大国家来说,则恰恰是最不欢迎游学的法家门徒的。



    当然,这些国家吸纳法家人才,却往往不遗余力。



    说到底,他们要的是“令从己出”,其次才是规矩。



    三刑宫在不同地方尊重不同地方的律法,有觉得律法不妥的地方,也只是选择派人才入仕,默默从成法上加以修正,从不会直接以武力干涉哪国。



    因而名声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