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吃醉蟹,喝秋茶,论天下!(中)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官途一道,入赘便是无门。唐逸若是心有抱负,想来他也绝不会选择这一条路。但是,这几日王阳明总会找机会与唐逸闲聊话叙,发现唐逸对于功名利禄,压根就没有放在心上。

  所以王阳明才会忍不住问唐逸,他心里边难道就没有对什么感兴趣的。

  或许是与唐逸一见如故,亦或者是性格随性使然。总之,当王阳明亲眼见识唐逸公堂喋血,又听完那一番“狂妄言论”之后,王阳明对唐逸的欣赏之意可谓更盛。

  事实上,初时与唐逸见面时,王阳明还是不能免俗,心里边多少有些芥蒂。虽然唐逸并非温陵百姓所说,欺师灭祖,无能官婿,但他入赘之事,王阳明心里边有些替他觉得可惜。

  王阳明放下蟹棒,脸色认真问道:“难道唐兄你真的甘愿入赘?”

  唐逸声音淡淡,说道:“入赘的身份我并不是特别在乎。所谓身份不过是称号,不在乎的话便也就不困顿。

  这就如同我手里这杯秋茶,只有满怀享受的人,才能怀着享受的心,去享受秋茶的味道。

  当然,别人喝不到这杯秋茶,说他秋茶水冷好,说他滋味差也罢。

  最终,享受的还是我自己一人。”

  “事实上,做一名官婿也并非坏事,每日逛街游玩,能够吃喝赏乐,偶尔调戏丫鬟,即便是缺了钱财,沈家能够替我负责。

  偶尔到县衙处理事务,累了媳妇捶捶肩膀,生活过得这般逍遥,挺好的。”

  若是寻常人说这样的话语,随便安几个名号也就行,例如贪财好色,好逸恶劳。

  但唯独眼前的唐逸,王阳明始终是看不透。说他是大才却是心无谋略,毫无志向,说是小才却甘愿入赘,但若说他心中无志,却能够在公堂之上说出那般振聋发聩的话语。

  但若说他的心性如何,他也实在是琢磨不透。

  有几次王阳明主动与唐逸讨论朝政,亦或者引经据典高谈阔论。谁知唐逸立马没了半点心思,虽然不好拒绝与他这位御史搭话,但唐逸话里边却总是说着不着调的话语。

  于是王阳明忍不住说道:“而今政事皆是秉持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心态,但唐兄却是这般特别。”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对大乾政事有利,臣子都应该把自己的身心全部献上才是。

  唐先生却是脸色微滞,反问道:“如今大乾朝实施整顿田制、作丘赋、铸刑书这一系列的措施。

  然而,老百姓们却始终没法很好的接受这些事情,你说这是为何呢?”

  虽然不知唐逸为何这样说,王阳明却是起了兴趣,笑道:“这倒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他忍不住问道:“这是为何?”

  唐逸说道:“此乃人心之事。”

  王阳明略微沉吟,唐逸淡淡一笑说道:“人心是个千古命题,那么这个问题的中心点是什么是人心?”

  王阳明直接说道:“心者,所以统宗此理而别白其是非,人之贤否,事之得失,天下之治乱,皆于此乎判。

  由此可知,人心是一种判别和选择、权衡和朝向。正因此,许多大智如愚之人,便将人心视为治国平天下之本。”

  唐逸笑着点了点头,说道:“人心的确是一种判别和选择、权衡和朝向。但这话未免有些笼统。

  我们老话常说“人巧胜于天”,这里的“巧”指的就是人心的不同。

  一尺之面,亿兆殊形,此造物之巧也。方寸之心,亿兆异向,此人之巧也。然面貌,父子、兄弟有相肖者矣,至于心,虽骨肉衽席,其志不同行也。

  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人与人之间经历不同、诉求不同、认识不同,人心自然不会完全一样。”

  王阳明眼睛微亮,说道:“经历不同、诉求不同、认识不同,所以,有人能接受顿田制、作丘赋、铸刑书,有的人自然是无法接受这些事情。”

  王阳明摇头苦笑,唐逸是想隐晦说明,有人愿意将身心奉献大乾,但他并不愿意。

  这般大逆不道的言语,估计也就唐逸敢这样说了!

&ems选择、权衡和朝向。正因此,许多大智如愚之人,便将人心视为治国平天下之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