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大势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可惜赵构懦弱怯战,一路从大名府逃到开封,再逃到应天府,然后是江都和建康。御营军自成立之后就在跑路,没有正经打过几场仗。

  也正因为如此,御营禁军的军力颇壮,其中也是人才济济。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中兴四将中的张俊、韩世忠,还有王彦、杨沂中。

  为了牢牢抓住兵权,赵构将北宋的枢密院和三衙闲置一边,另设御营司,由宰相和执政分别任御营使和御营副使,掌管御营军之后,考虑到刘光世毕竟是将门之后,算是当时少有的有作战经验的大将军,再加上他又是最早投入大元帅府的老人,命他提举一行事务,独立统军,驻扎在楚州至扬州一线,讨伐山东贼寇李昱。

  说起来,刘光世能够加入御营成为赵构的嫡系纯属偶然。靖康国变的时候,他正率领三千鄜延军主力来开封勤王。人刚到,战争已经结束,二帝已经被女真人俘虏去了北方。没办法,只得带兵投到大元帅府,毕竟是西军精锐,他这支兵马算是当初康王手下最能打的部队之一。

  去年年底的时候,济南寇李昱、池阳寇张遇南下江淮劫掠,接到朝廷命令,刘光世出兵征讨,两军阵而后战。张遇见刘光世淮西军战阵稀松混乱,提精锐直扑刘光世中军帅旗。

  结果,堂堂刘光世竟然被土匪部队打得稀里哗啦一溃千里。若不是他手下第一猛将王德王夜叉再次出手拼死相救,刘光世就要被土匪抓住了。

  张遇、李昱抢劫淮北之后,满意地退回了山东。

  正当刘光世正要积蓄力量再次进剿贼军的时候,恰好碰到由苗傅和刘正彦动兵变,诛杀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接到宰相张浚的命令,刘光世率精锐平定叛乱。爱阅app完整内容

  到地头,还没等刘光世出阵,韩世忠已经平定了叛乱。

  不管怎么说,刘光世乃是联名传檄天下勤王讨苗刘的起人之一,这可是擎天保驾之功。战后,被封非奉**节度使,开牙建节。

  那头,刘光世领主力平刘苗之乱,这边,山东李昱又打来了。

  此刻,两淮局势又是一变。就在今年年初,池阳寇张遇接受两浙置制使王渊招安,投降了宋朝。余部溃散而去,大多投入李昱麾下。

  说起这个王渊也是命苦,他是最早拥戴赵构为帝的大臣,很受重用。后来因为刘光世诬告,失去的天子信任,被免去官职。苗、刘兵变的时候被苗傅所杀。

  赵构复辟之后,念到他往日的情分,这才给他平了反。

  王渊被罢免,张遇部也被朝廷诸多猜忌,一年之年散了个精光,大部又投到李昱麾下,重新干起了没本钱的买卖。

  李昱招纳了张遇部众之后,再加上裹胁了大量百姓和流民,总数已经达到十万之巨。这么多人,吃饭是个大问题。

  于是,李昱部尽数南下,一时间,两淮烽烟四起,已经变成一片大战场。

  如今,淮西军主力驻扎在楚州,也就是后世的淮安。以楚州为大本营,辖制着从楚州到天长一线,战线拖得极长。

  而李昱部占了宿迁,大部日夜兼程,南下欲攻楚州。只要拿下楚州,就可控制从泗水到淮河、长江这一片广大的地域,切断南宋王朝的水运经济大动脉。

  这个时候的江南还不像明清时候那样,天下财富尽出其中。

  在没有得到完全开之前,两淮才是赋税重地,才是新生南宋小朝廷的根本。

  两淮若失,根本动摇。

  若是让流寇占了淮河到长江这一片区域,说难听点,赵构只怕连大臣们的俸禄都不出来。

  可以说,李昱已经成为这一阶段赵构班底最凶恶的敌人。

  在李昱拒绝招安之后,赵构已经没有退路,勒令刘光世必须在秋收前剪除此獠。

  战幕即将开启。

  和楚州那边剑拔弩张烽烟四起不同,天长这边因为被洪泽湖这片巨大的水域隔着,倒也平安。再加上这里河流水网纵横,不利于大军运动,也成为淮西军的大后方。

  因此,刘光世就将郦琼的后军放在天长,把守南方河道将粮秣军资通过水运源源不绝地运送去楚州。

  但是,大约是因为打不下楚州,李昱趁淮西大旱灾的机会,突然带主力绕过洪泽湖,突袭天长,欲抄袭刘光世的大后方,让淮西军处于极大的被动之中。

  李昱大军突袭淮西军后方,在史料上也不过是轻描淡写的一笔,最后的战果如何,王慎也不知道。

  但他有一点很清楚,平原镇位于淮西军大后方的最前沿,又是粮秣转运枢纽,乃是李昱势在必夺的要点,而府库中这区区一两百号人是根本抵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