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归湖阳月下之语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眼见自家老大杜伏威都狼狈的逃离了,北向那些来自乌江的小船队自然也不敢继续堵着江面而不让李钦北上。八一中?文网W㈠W?W.1ZW.CO

  最终,在一片此起彼伏的呼啸声中,那些如芝麻撒面一般散开的小船拼了老命似的聚集起来,灰溜溜的往西岸航行。

  他们不敢作炸。方才从李钦船队中喷出的那些恐怖的铁弹到底具有怎样的威力,他们可是看得清清楚楚。

  在弄不明白敌人究竟有多少战力,其弱点到底在什么地方的时候,除非有绝对的必要,否则没有人愿意和一个不知深浅的敌人死拼。

  尤其在总帅都后撤而走的情况下。

  水军对江淮军来说是必要而且稀缺的,江淮军当然不愿意将船随便浪费了。

  所以撤退变成了他们唯一选择。

  随着他们的后撤,大江之上顿时一片净空,李钦的战船迅调整了船帆的方向,兜着斜向吹来江风,摇摇摆摆的往东北行去。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阅最新章节。

  回家了!

  得胜而回!

  尽管只是一场微不足道的胜利,但就对于船队里的上上下下来说却是令人振奋的事情。

  经此一役,他们算是见了血,并明白自己所具备的力量。

  他们有了自信。

  这是令李钦开心的事情,但李钦对此也只是淡淡的笑笑并没有对他们做过多的褒奖。

  军中自有规矩,军官士兵在战场上的每一点表现都有专门的士兵负责将之记录下来,作为战后评定功劳的依据。因为有这样的记录,所以这些士兵、军官究竟是该奖励、升职,还是要批评惩处都有相应的证据存在,却是不需要李钦依靠自己的眼睛来观察。

  在初步完成了对自己手下士兵的基本扫盲(以读写字一千五百为标准)之后,李钦逐步在军中建立一套独立于主官之外的军功品评体系,令自己的军队变得更加正规。

  此时,在表面上李钦军中还是延续着隋军的那一套编制,可是在暗地里李钦军队较之隋军却有了细微的改变:

  五人为伍,设伍长;

  三伍为队,有队官;

  五队加一亲兵伍,共八十人为一曲,有军候统领;

  三曲加一亲兵队,共两百五十五人为一部,归军校统领;

  五部加一个亲兵曲和一支斥候曲、一支支援曲共一千五百人为一营,归营校尉统领;

  而在这之上的镇,则是三个标准营,加上一个支援部和一个执法曲组成,人数满额为五千人。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状况。

  事实上,李钦所编练的镇因为各自所负责方向和兵种的不同,其具体人数在四千到六千之间,分为八镇:

  当涂守备镇,五千人的标准镇,这是留给皇帝看的,属于样子货,也是李钦军中新兵镇;

  马钢守备镇,驻扎于马鞍山钢铁厂的防御部队,是六千人的大镇,机动性一般,但装备了各种各样的最新武器,其进攻能力也是最强的。这个镇其实也承担着最新武器及战术演练的任务;

  茅山镇,四千人的小镇,训练的是山地作战,其士兵奔走如飞,善于穿插,运动歼敌。他是李钦麾下见血最多,最富有实战经验的镇(都是以茅山地区的山贼鲜血练出来);

  骑兵镇,存在于纸面上的四千人小镇,骑兵编制,平时作为马队,以部的规模,分驻各地,暂时没有设立统一的部、营、镇管理机构。

  金陵镇,四千人的小镇,分为明暗两个两千人的大营。明营以山贼的身份盘踞于紫金山附近;而暗营则以各种身份藏身于金陵城中,暗中监控金陵城的一切。

  宣城镇,四千人的小镇,横行于宣城、毗陵之间,作为山贼义军以钳制这些周边郡县对丹阳的关注,并作为李钦军练兵演习的对象于李钦军交战。正是因为有这一路人的活跃,皇帝和江南的官场才对李钦的存在越的放心——毕竟李钦一直都在与义军的交战之中。

  湖阳镇,三千人的小镇,李钦麾下的水师,驻扎于潥水县之南的石臼湖内,拥有走舸五十艘,斗舰五艘,楼船三艘,改进型楼船五艘(也就是此时来接李钦的这五艘)。

  乘船回到湖阳水营,李钦带着李靖、寇仲、徐子陵、傅君婥、素素一行下了船。

  此时已是下午申时左右,再过一两个时辰天就要黑了,连夜赶回当涂已是不可能。李钦便打算在水营住下来,顺带应湖阳镇校尉的请求,主持召开水军的战后检讨会。

  战后检讨会,是李编制,平时作为马队,以部的规模,分驻各地,暂时没有设立统一的部、营、镇管理机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