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应纯之召见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第二天早上,孟九成便带着梁二铁等随从,前往州府投贴求见。?八一?中文?W≈W≥W≠.≤≈1≤Z≤W≥.=C≈O≈≠这时就看出结好6承焕的好处了,有他说项照顾,孟九成没等多一会儿,便被引进府中,得到了应纯之的召见。

  年轻,举止有度,不卑不亢。孟九成给人的第一印象基本上都是如此,到底还是后世那种思维和行事习惯难以改变。其实,也是内心那种自信在起作用,合则留,不合则去,穿越者即便不能兴王图霸,富甲一方、海外逍遥还是能做到的吧?

  当然,孟九成也不是瞧不起古人。若论政坛游刃有余,或是在朝堂上勾心斗角,他便不敢妄自尊大。所以,他才会选择偏重于军事的道路。请下载app爱阅app最新内容

  孟九成拜见完毕,便把公事一一禀报。拿贼、安民、筑城、组建民团等,都是宝应县的政绩,也是应纯之提倡督导的诸项措施,自然也是应纯之“领导有方”的表现。

  应纯之边翻阅着呈上来的公文,边不说问上两句,神情中虽有欣慰赞赏,却也有几分疑惑。

  在楚州,他可是动员军民一起动手,在劳力数量上大大过宝应;而宝应县主要是利用北地流民和一些当地的民众,可在工程进度上却令人感到惊讶。贾涉也很有信心,在公文中表示,争取今年筑城完毕,然后在明年疏浚望直港,直通射阳湖。

  等应纯之看到公文中由孟九成整理出来的统筹管理的诸般举措,不禁捋须思索,然后微微颌,对宝应县的政绩又相信了几分。

  动员军民筑城、凿湖,当然也不是白干的,官府总要支些钱粮。但是没有划片承包,没有多劳多得的奖励机制,当然不能激出人们的全部工作热情。若说当时人们的心思淳朴,不会偷懒耍滑,确实有些一厢情愿了。

  而孟九成写得十分详细,不举列出种种举措,还说明了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好处,后面更有数据的比较,令人一目了然。

  应纯之随便问了几个问题,孟九cd对答如流,与汇报的公文中一般无二。

  “筑城由孟押司负责,贾知县十分满意,可是不吝夸赞啊!”应纯之的架子倒不大,且常奔波在外,颇有亲历亲为的作风,抬头微笑说话,显得很是和蔼。

  “蒙知县大人抬举,卑职也只是尽职而已。”孟九成拱了拱手,表示谦逊。

  “能尽职便是好官,便是好吏。”应纯之这次真是仔细打量了孟九成一番,点头道:“既年轻,又少浮躁,确是难得的人才。”

  “相公过奖,卑职愧不敢当。”孟九成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各州各县的情况自是不同,在宝应行之有效的,在他地却未必好用。”

  “因地制宜,确实重要。”应纯之沉吟了一下,说道:“山阳(楚州州城,现淮安)与宝应毗邻,情形倒是大体相似。北人自山东、江淮不断南渡,如能善加利用,为民为兵皆可使得。可若安置不妥,却也是地方之祸患。如宝应,便做得很好。”

  孟九成立刻抓住了这个话头,沉吟着说道:“卑职觉得北人悍勇,或可成为抗金助力。若是任其为民,地少人多,地方官府恐也难以尽行安置。”

  应纯之有些犹豫,北地义军虽然抗金,可也打家劫舍、寇掠州县。虽然他也认为或许可以联合抗金,但如何着手,如何处置,却也没有合适的策略。

  孟九成决定继续说项,大不了应纯之不接受,降罪却是不可能的。

  他向上拱了拱手,说道:“卑职昨日于酒楼偶遇一北人名叫季先,现怀远为民,曾是山东义军杨安儿旧部,与金人厮杀血拼过。据他所说,杨安儿等义军领颇有归宋之心,只是不知朝廷之意,不敢贸然行事。”

  应纯之微垂眼睑,思索着,并未立刻回答。

  当时,在宋金关系变化的关键时期,不仅是朝廷决定着相关政策,地方大员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应纯之的上官,李珏与崔与之这二位坐镇淮东防务的重要人物,自然也对应纯之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李珏为江淮制置使,兼知建康府,是总管边务,负责屏障京师的重臣;崔与之则是知扬州兼主管淮东安抚公事,是负责江北防务的要角。

  这两位大员都深知宋金关系薄弱,和约难以持久,而且都深感边防薄弱,对应纯之的筑城固边大加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