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汉奸言论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对此,孟九成当然是不赞成。八一W?W㈠W?.1ZW.CO可宋廷对“归化人”的不信任,对武人的猜忌,对义军又利用又压制的矛盾,种种愚蠢、短视、作死的行为,也确实很令人痛恨。

  沉吟半晌,孟九成眼帘一抬,正色说道:“蒙军进攻山东,烧杀抢掠之暴,比之金人如何?若说金人是狼,那蒙军便是虎,更加凶恶残暴,也必是宋之死敌。在下刚刚并未说宋人如何如何,而是说汉家儿郎,如果投靠金国、蒙古,耕读隐世还算稍有良心,而助夷狄杀戮同胞、攻掠故国者,无论何借口,也是汉奸无疑,必要遗臭万年。”

  其实,孟九成这番言辞有些避重就轻,也有些含糊不明,但他绝不赞同那些诸如“国家对不起我,我又何须对得起国家”的汉奸言论。你可以屈膝去做顺民,便为虎作伥却不可原谅。

  众人都听得凛然心惊,尽管并未理解全部的意思,但最后那“汉奸”“遗臭万年”的诛心之语却是明白的。

  “孟官人此言——呵呵,那屈死的岳武穆想必是万分赞同的。”季德干笑了两声,有些不自然地说道。

  “屈死的岳武穆能青史留名,能成神成圣,为万世所景仰崇敬。”孟九成毫不示弱,反唇相讥道:“卖国求荣之汉奸,如石敬瑭之流,又能富贵几代?却至今仍有遗臭。”

  “四弟说得好。”王忠峰拍拍孟九成的胳臂,说道:“咱即便不学岳武穆,也别当那,那个汉奸。蒙人和金人都是一路货色,烧杀抢掠是一般的狠毒,屠戮之惨景,令人愤恨难当,都该打杀。”

  说到这里,便颇有些话不投机的气氛,季德面色涨红,低头不语。

  季先笑了两声,说道:“小侄儿见识浅薄,言语不当,诸位原谅则个。”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在下也有亲朋丧于蒙人之手,亦恨蒙人。实不相瞒,在下曾在红袄军中与金人厮杀血拼,颇知义军之窘困,也知义军领如杨安儿,很有投宋之意。奈何,宋廷惧怕金人,不敢接纳。”

  听季先的话中提到杨安儿,又看他叹息摇头,孟九成突然想起来有关他的事情了。

  季先确是杨安儿旧部,至于他是受杨安儿所派,还是自己跑到宋地,却是不清楚的事情。但他四处奔走,确实说服了应纯之招纳义军。然后他招徕了石珪、葛平、杨德广等义军,并被朝廷任命为涟水忠义军铃辖。

  而这也正是孟九成要走的路,招徕义军,一跃而成为领军将官,再徐图展,兴王图霸。

  且不说季先后来因为被李全诬陷谋而被暗杀,从一介平民在短时间内成为一军统领,这恰恰是时势造英雄的典型例子。不一定是要个人才能出众,只须胆大心细,并赶上了形势变化所造成的契机,就大有可能。

  而季先四处奔走,游说地方官员,终获成功。就只能说明这个人并不简单,在粗豪的外表下,也有缜密的心思。

  孟九成心中虽有傲气,但却对事不对人,他并不敢小瞧古人。所以,想起季先的历史后,他的脑海里急翻腾,权衡利弊。

  是借机结交,还是先于他向应纯之游说,把他的路堵死?思索的时间很短,孟九成已经做出了判断和决定,先助季先一臂之力,日后是独力招徕义军,还是从季先那里开始征战生涯,便尽可看形势而定。

  想到这里,孟九成轻捻着酒杯,意味深长地说道:“所谓的宋廷不接纳,并不准确,应该说是不敢公开接纳才对。至于地方官员,特别是边境州县的,对宋金形势最是了然,想利用豪杰之士行恢复大业,也不意外。”

  季先和季德望着孟九成,仔细揣摩话中之意。

  季先反应过来,试探着问道:“不敢公开?那便是秘密接纳,支助钱粮了?”

  “或许吧!”孟九成淡淡一笑,说道:“这可能还要看宋金形势的变化。嗯,这不过是在下粗陋之见,听听便可,莫要当真。”

  “不,孟官人说得极有道理。”季先的神色郑重起来,季德也点了点头,“政策随形势而变,正是明理。然依孟官人所见,宋金形势将如何变化?是否对北地义军有利呢?”

  “应该会吧!?”孟九成可不想变成能掐会算的神棍,话说到这里已经差不多了,便模棱两可地笑道:“酒席闲谈而已,你我都不能左右形势,且看以后吧!”思索的时间很短,孟九成已经做出了判断和决定,先助季先一臂之力,日后是独力招徕义军,还是从季先那里开始征战生涯,便尽可看形势而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