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摸底测验,心中暗许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夜色柬珊,知县贾涉在书房内正秉烛夜读,时而又提笔书写。八?一??W≥W≠W≈.≥=1≤Z=W≈.CO

  嘉定八年(1215年),邻近金境的宝应县有县令遗缺,中书省命当时的万安县丞贾涉知县事。贾涉到任后,感于宋金情势紧张,恐战事再启,为早绸缪,请求筑城以固边。

  任职时短,城未开修,贾涉便以母丧丁忧。此番宋金形势再为紧张,朝廷再度起复贾涉为宝应县令。也就是说,这是贾涉第二次知宝应县事。

  再度任职,县近边境,贾涉依然是初衷不改,不断向上官建议组织民团,训练民兵,筑城御边。其时,主管淮东安抚公事的应纯之也积极在淮东沿边推动筑城,对贾涉之议十分赞赏,给予支持。

  虽有上官的支持,但贾涉想成事,依然是有困难。先,筑城不是小事,钱粮耗费不少;其次,郑家庄的郑宾卿,以及其他一些贼盗不除,便如哽在喉,难展拳脚;再有北人因战乱不断南下,如何处置,保证社会安定,也是一件难事。

  而这前两件事情要解决,几乎都要着落于县吏身上。胥吏不廉,上下手脚,征纳赋税便打折扣;胥吏贪赃枉法,私相放纵,那郑宾卿等人才能逍遥至今。

  至于北地南渡的流民,贾涉已上奏朝廷,希望能以安边所没入宝应县的原属韩侂胄的顷田地,拨予北人耕种,并从中选拔精壮,以充民兵。

  说起来,历史上的贾涉虽有个臭名昭著的儿子,但自身还是很有才干的,且为了洗刷父亲冤情,前后费了十年的时间,不辞辛劳,奔走申诉,也可见其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从贾涉履任宝应县的种种处置,便能看出端倪。先是冷静观察,掌握民情县况,收拢贴己之人;然后才抓住把柄,罢黜贪污胥吏,腾出位置安插亲信,从而逐渐地全面掌握县政。

  当然,时间还显得仓促,贾涉的班底人手还显不足。特别是文人吏员,在科举正途的诱惑下,并没有太多的人才愿意入衙为吏。而死读书,没有真才实学的,贾涉却也看不上眼。

  所以,贾涉借着吏员出缺,张贴告示,准备募招吏员,充实班底。在公开考试之前,他要求报名参考的人员各写一篇策论呈上,算是一次摸底测验吧!

  秉烛夜读,贾涉可谓勤事,但看过考生的数篇文章后,他却是摇头多,赞赏少。

  对贾涉来说,这也不算意外。读书人立志的是科举,读的自然是四书五经之类,涉及到狱讼法律、税赋算术等专业,那肯定是不熟不懂;而少数专业较熟的,却又学识欠佳,文笔拙劣。

  要知道,大多数胥吏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他们是靠自己的努力,学得工作所需的基本文书和算数技能。他们对于繁文缛节的了解,一部分是从工作中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另一部分则是得自其亲戚或其他人的私下传授。爱阅app完整内容

  但胥吏之所以能够在制度中操纵自如,却显然是有效地掌握了应用心理学的原理,且对当时的政治气候有比较透彻的了解。通俗地说,胥吏不仅专业精通,而且善于迎合上官,体会朝廷的大略方针,比那些只会四书五经的科考正途出身的迂腐文人,更加如鱼得水。

  当然,官吏殊途。尽管南宋时也有胥吏晋升官职的规定,但胥吏的前途并不光明,少数晋为官的也受到排挤。而大多数的胥吏则长久在县中差使,凭你上官如何调动,他却能稳坐钓鱼台。

  贾涉放下文章,揉着太阳穴,闭目养神了一会儿,正待继续阅看,却听见敲门声响起。

  通报之后,承差魏应能进了书房,向贾涉禀告事务。他是贾涉的亲信,前些日子领了机密任务出外去办。

  魏应能进了书房,施礼已毕,向贾涉禀告了查访的结果,“回相公,据小的暗中体访,那郑宾卿确是为恶一乡。庄中除了有上百悍勇庄客外,家中还私养贼盗数伙,有6上行劫的,也有水上抢掠的,杀人越货,坐地分赃……”

  贾涉听完之后,沉吟了片刻,说道:“此人枭獍为心,豺狼成性,我早知之。一是不得其实迹,轻易举动,吾辈反为所乘,不可不慎!二则是县中武备尚自不足,若是被其知觉,先来下手,非同小可。今番缉探,既获数名贼盗名字,便可按图索骥,从中突破。嗯,你访着了此宗公事,功劳不小,本县自有赏赐抬举,但在外边,却不可走漏一毫风信。”

  “谢相公赏,小的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