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开发江南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第五百一十六章开发江南

  “若是这么说,同关中也没什么区别啊!”唐太宗闻言插嘴说了句,毕竟在他心中还是偏着关中的,谁让关中才是大唐的根基所在。

  “倒是如此!”房遗玉也不急着否认,关中渭水横流,而渭水又是黄河源头,仅是雍州一带就有十几条支流,单论水资源关中并不会逊色江南多少,只是——

  “只是——”房遗玉眯眼笑道:“说起气候二者就不能比较了,皇兄或许不知,每片地域的气候降水,同农作物的长势,都是息息相关的,无论气温过高还是气温过低,都不适合粮食的生长,降雨多了是,降雨少了也是,这正是各地上缴粮食,数量不一的缘故,一般来讲粮食的收成好坏,全看天公作不作美。”

  这个方面唐太宗自是不了解,他也是门阀世家出身,祖父又是柱国又是国公,他自幼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对农业知识毫不了解,他知粮食的收成同气候有关,却不知会造成那么大的影响,至于详细的更是不曾听过。

  当然,唐太宗早就习惯了从房遗玉的嘴里听到新鲜内容,故而此番也没怀疑房遗玉言语的真实性,只在面上露出了浓郁的好奇神色。

  房遗玉继续道:“经我四下走访,发现江南一地的气候极为独特,气候温暖潮湿,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也适合人的生存,而关中在这方面就远远比不得了。加之江南那一带雨水不断,雨量充足,比之中原岂是胜过一筹?”

  房遗玉本想说些前世的知识,可又怕说了唐太宗也不懂,也就随意说了些浅显易懂的。

  唐太宗沉吟半晌,道:“你说的这些朕虽然觉得有些匪夷所思,可仔细想来,倒也有些依据,朕登基至今已有十数载,这些年间,朕自问不负子民,对百姓生计极为看重,故而这哪里发水,哪里旱灾,朕全都知晓。”

  “这些年间,难免会发生些自然灾害,贞观七年有次洪水甚至淹进了宫门,而江南一地却少有天灾发生,便是有,也是因堤坝塌陷,祸也难及江南腹地。”

  唐太宗从桌案上抓起一本奏折,丢给房遗玉查看。

  房遗玉一把接过奏折,见落款是户部尚书,其中记载着各地粮税,将大唐各地上邀的粮食数量从高到低记录下来。为首之地是益州,尤以成都一地,其次陇右,紧接着是中原河洛,而后是兖州、江左一带,江南多地概要排在二十名开外。

  后面十几页记载的又分别是前面几年的明细表。

  前茅者时有变动,时而河洛,时而陇右,时而益州,江南却始终排在二十名开外。

  房遗玉本是不解,搞不懂江南各地为何会排在这等位置,随后仔细想了想,却是恍然明悟,这本折子才是唐太宗下定决心开发江南的缘由。

  大唐在粮税上有着极为合理的制度,朝廷并不强迫百姓上缴多少粮食,而是按收成,按比例收缴粮r />
  房遗玉一把接过奏折,见落款是户部尚书,其中记载着各地粮税,将大唐各地上邀的粮食数量从高到低记录下来。为首之地是益州,尤以成都一地,其次陇右,紧接着是中原河洛,而后是兖州、江左一带,江南多地概要排在二十名开外。

  后面十几页记载的又分别是前面几年的明细表。

  前茅者时有变动,时而河洛,时而陇右,时而益州,江南却始终排在二十名开外。

  房遗玉本是不解,搞不懂江南各地为何会排在这等位置,随后仔细想了想,却是恍然明悟,这本折子才是唐太宗下定决心开发江南的缘由。

  大唐在粮税上有着极为合理的制度,朝廷并不强迫百姓上缴多少粮食,而是按收成,按比例收缴粮食,故而百姓的收成好坏直接关乎粮税数额。

  陇右、益州、河洛、兖州这些地方不但有着着名良田,也是各州人口密集之处,耕种的百姓数量多,上缴的粮税自然也是远超旁处。

  江南地处偏僻,人口也是稀少的很,同人口众多的大州相比,自是看着逊色的很,也正因此才让朝廷忽视了江南的潜力。

  可其实只要认真查看,还是能瞧出其中不同的。

  江南粮税虽非第一,甚至连前二十都排不进去,可那只有十四万农民的余杭,其上缴粮税却远超不少拥有二十几万农夫的地域。

  排在余杭上方的地域,少说都是拥有三四十万农夫的重镇,若以人头平均来算,江南各地都能排入前五前十,且在近几年中,江南各地非但没被拉下,且各有增长。

  可见当真同房遗玉所言,江南气候适宜,故而产量远比别地要多,一旦江南人口增加,耕地增加,其实力自会展现出来。

  就在房遗玉明悟的时候,唐太宗继续道:“朕虽然不太能懂你说的那些,但事实就在面前,江南在人口稀少的情况下,却依旧能够保持粮税增长,绝非凑巧,正如你先前所说,是因江南的特殊气候造成,朕也相信,一旦江南发展起来,其粮食产量将碾压益州、中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