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此人是谁?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QQ文学 www.qqwenxue.cc,最快更新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



    夜色如墨,阎应元正站在卫河边上向着天津卫眺望。



    明代的卫河其实就是后世的海河,从天津经过大沽口注入渤海的那条。



    在卫河的冰面上,陈明遇带着数百新军正在凿冰洞,凿开冰洞之后再将一只只的陶瓷罐从冰洞埋进去,然后横着在冰面上凿出一道浅浅的冰坑,再将油纸包裹的引线埋进冰坑,再然后将引线拉到岸边。



    做完这些,再在冰坑及冰洞上浇冷水。



    片刻之后冷水结冰,冰坑和冰洞就被冻住。



    这时候就算凑近仔细看,也很难看出异样。



    敢情阎应元想故伎重施,把前年在山阳城用过的套路在大沽口再用一次。



    孙繁祉对此持怀疑态度:“皕亨兄,你这路数已经在山阳城下用过一次了,已经是老套路了,能行吗?”



    “路数不怕老。”阎应元摆摆手说,“好用就行。”



    “我看有些悬。”孙繁祉摇摇头说,“建奴已经在山阳城吃过一次亏,又岂能在大沽口再犯同样的错误?依我看纯粹是浪费地雷。”



    “且看。”阎应元只是笑笑,也不与孙繁祉争辩。



    说话间,陈明遇已经忙完了,上到岸边对阎应元说道:“皕亨,按您的意思已经将一千颗陶瓷地雷埋到卫河的冰层之中,而且全都布了双线,这一千颗陶瓷地雷一旦被引爆,足可以将长度超过三百步的冰面炸塌。”



    卫河宽六十步,如果乘以三百步长,就是好大一片冰面。



    这么大的一片冰面足以容纳上万人、或者上千辆冰爬犁。



    “很好。”阎应元指了指脚下的地面,又对陈明遇说道,“拱辰,还得继续辛苦你,带兵将卫河两岸的地底也都埋上地雷。”



    “两边也要埋?”陈明遇不禁愣了下。



    “埋。”阎应元重重点头又说道,“而且两边各埋一千颗!”



    “啊?各一千?”陈明遇犹豫了一下还是劝说道,“皕亨,虽说这次我们携带了足足两万颗地雷,可现在一仗还没有打,就用掉三千颗地雷,是不是有些多?”



    孙繁祉也劝道:“是啊皕亨兄,我们这次守大沽口,可不是守一个月或者两个月,而是要守一年甚至两年。”



    “不,你们错了。”阎应元道。



    “无论是守一年还是两年,最关键就在前面一个月。”



    “只要顶住了前面一个月,当建奴意识到夺回大沽口需要付出超乎想象的代价时,他们就不会再无谓的强攻。”



    “那么后面的仗就好打了。”



    “后面就只需要当心建奴的偷袭就好。”



    说此一顿,又对陈明遇说:“拱辰,就按我说的去办吧。”



    “是,我这就回去搬地雷。”陈明遇当即转身回到河面,然后带着一队新军拉着冰爬犁回大沽口拉陶瓷地雷。



    阎应元又回头对孙繁祉说:“六福,现在应该快子时了,你带兵去把培卿(冯厚敦字)替下来吧,记住,除了巡逻哨,一定要多布置一些潜伏暗哨,确保封锁住外围,要不然让建奴的夜不收看到了我们的动作,所有的布置真就全部白费了,不过等埋完地雷,就可以故意放其中一部分建当建奴意识到夺回大沽口需要付出超乎想象的代价时,他们就不会再无谓的强攻。”



    “那么后面的仗就好打了。”



    “后面就只需要当心建奴的偷袭就好。”



    说此一顿,又对陈明遇说:“拱辰,就按我说的去办吧。”



    “是,我这就回去搬地雷。”陈明遇当即转身回到河面,然后带着一队新军拉着冰爬犁回大沽口拉陶瓷地雷。



    阎应元又回头对孙繁祉说:“六福,现在应该快子时了,你带兵去把培卿(冯厚敦字)替下来吧,记住,除了巡逻哨,一定要多布置一些潜伏暗哨,确保封锁住外围,要不然让建奴的夜不收看到了我们的动作,所有的布置真就全部白费了,不过等埋完地雷,就可以故意放其中一部分建奴夜不收进来,让他们自以为窥破我们虚实。”



    “是。”孙繁祉肃然道,“保证连一只老鼠都不会跑进来。”



    说完,孙繁祉即召集坐地休息的五百新军趁着夜色开拔。



    阎应元则顾自返回到大沽口外的铳台地堡中,倒头就睡。



    此时距离建奴大军到来大概率还有两个昼夜。



    这两个昼夜可得抓紧时间吃好睡好。



    接下来一个月很可能就没时间睡觉。



    ……



    崇祯二十年(1647年)三月廿六日。



    天色刚放亮,阎应元就爬上了瞭望塔。



    这座瞭望塔是用木头搭建的,有十丈高。



    这不光是瞭望塔,同时也是阎应元的指挥塔。



    白天通过信号旗,夜间通过信号灯,可以准确传达指令。



    因为大沽口这一片都是平原,所以瞭望塔上的视野极好,阎应元站在塔顶望斗可以轻松看到周围二十里开外的大概景象。



    当然,要想看清楚就必须得借助望远镜。



    阎应元从腰间革囊取出望远镜,再一节一节拉开。



    这赫然是一具单筒三节望远镜,南京望远镜工坊的产品。



    玻璃产业也是崇祯通过军工业来带动的产业之一,为了推动玻璃产业的大发展,崇祯一次就给南京的两家玻璃作坊下了一万具望远镜的订单。



    当然,这一万具三节望远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交付。



    在没有机械动力之前,手工打磨真是既费工又费时。



    阎应元将望远镜一节节的拉开,对着四周缓缓扫视过去。



    忽然,阎应元的视线停住不动,然后开始调整望远镜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