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寒门士子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于谱写曲本上,这也是因为他们衣食无忧,所以不需要通过科考来改变人生。



    但是寒门士子则不同,因为他们只有通过科考才能改变人生,所以就只能咬紧牙关埋头苦读圣贤书,然后在十年寒窗苦读中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寒窗苦读的代价就是不会长袖善舞交际,更不会秦淮河上赋诗填词博美人一笑,但是将来纵横官场的却多是这些寒门子弟。



    这些寒门子弟只要给一点机会,他们就会紧紧抓住,至死都不会轻易放弃。



    也正是这点,对于崇祯设想之中的新军,还有廉洁的新文官群体至关重要,至于其他的都不是什么问题。



    别看这些寒门士子此时远不及世家子弟处事老练。



    但是崇祯确信,等到这些寒门士子在徐州经受过血与火的考验,从残酷的战场上生存下来,从此他们从思想和处事能力上都会出现巨大升华。



    那时,这些寒门士子从原生家庭带来的短板就会被完美的补全。



    等到这些寒门士子再回到南京,面对那些贪图享乐而留在了南京的世家子弟,就是一种降维式的碾压!双方无论是从思想高度还是意志品质,或者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已经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到那时候,像复社这种社团就再不会有生存土壤。



    所以,崇祯是真的没把复社放在心上,来南京这一个多月,他甚至都懒得出面干预,而只是静静的等着这些公子哥自行分道扬镳,哪怕他们没有分裂,再然后一个都不肯北上,那也没什么,一群官宦世家子弟而已。



    这一个月汇聚到南京的寒门士子已经超过八千。



    加上国子监的两千多个学生,总人数已经过万。



    今天竖的“升官发财”“贪生怕死”两面大旗肯定会劝退或吓阻大部分士子,但是以崇祯的估计,差不多会留下四千人!



    崇祯的心理底线是留下三千!



    只要有三千士子留下,也就差不多了。



    因为北伐军组建之初,也只有两千多黄埔学生。



    只要有三千士子留下,崇祯就有信心将这三千人打造成三千颗种子,然后以这三千颗种子孵化出一支新军及一支清廉自律的新式文官队伍。



    等这支新军遍练成型,等这支新式文官队伍打造成型,大明也就该真正复兴。



    整个仪式一直持续到次日中午时分,在这期间,崇祯除了吃饭解手就没歇过,这个环节他只想亲自负责,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