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二十八镇总兵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整顿也没用,换汤不换药,绝无可能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一言以蔽之,这支军队从高级将领到基层军官再到大头兵,已经习惯了野战溃逃,战场上稍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兵败如山倒,屡试不爽。

  再说直白点,就是这支军队已经从精神上垮掉,无药可救。

  有的人会说,你说的不对,你说他们无药可救,一触即溃,可是为什么他们投降建奴之后就能成为强军?

  答案其实很简单,一是因为投降建奴之后终于能吃饱饭了,体能跟上来了,再一个就是屁股后面有监军!

  在这些降军身后,守着建奴的监军!

  没见多铎一直押着吴三桂往死里揍大顺军?

  所以除非他们有胆子造反,否则只能拼命向前。

  要不然建奴监军真敢杀人,人头是一片片落地。

  其实也有受不了建奴监军的压榨,怒而造反的,比如李成栋、金声垣还有姜镶最后都反了,但是造反之后他们的军队立刻又露出原形。

  吴三桂的关宁军底子好些,也就多撑几天。

  大明各镇边军从精神上已经跪下,是跪族。

  那么又有人会问,大明难道就不能够设置监军?

  设置监军当然是没有问题,但是建奴的监军身后有13万八旗兵做后盾,大明的监军太监身后有什么?只有一个光杆皇帝,闹呢?

  那么,这支军队真的就无药可救吗?

  是的,这支军队真的已经无药可救。

  野战打不过大顺军,更打不过建奴。

  也就守城或者坚守营垒还能勉强胜任。

  当然,这支军队无药可救,并不意味着大明就无药可救。

  大明还是值得抢救一下的,药方就是仿照戚大帅练浙兵,另起炉灶练新军,打造一支与二十八镇边军毫无关系的新军。

  崇祯当然也想另起炉灶练一支新军。

  可是遗憾的是,一是没钱,二是时间上不允许,因为建奴南下在即,第三就是缺乏优秀的军官,要想训练成一支新军,除了必须有家世清白的兵源之外,还得有一大群身经百战或者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军官。

  戚大帅的浙兵,有一群抗倭战场上拼杀出来的铁血老兵充当军官。

  袁宫保的北洋新军,也有一大群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新式学员兵。

  北伐军就更不用说,没有黄埔军校的几千学员,就不会有北伐军。

  在培养出这样一群高素质军官之前,训练新军纯粹就是镜中花水中月。

  那么,能不能从二十八镇边军中抽调一批打过仗的老兵去充当新军的军官?

  答案依然还是不行,所谓兵是将胆,将是兵魂,找这样一群心理上“不举”的边军老兵去充当新军的军官,能调教出什么好兵?

  无非就是又一支一触即溃的逃跑军。

  所以编练新军的事,暂时不用考虑。

  说了这么多,概括起来其实就四点。

  第一,当前形势极为严峻,但还有时间。

  第二,眼下暂时不具备编练新军的条件。

  第三,徐州的二十八镇边军很垃圾,但眼下还是只能靠他们撑起国防。

  第四,徐州的二十八镇边军野战基本一触即溃,所以必须得加紧抢修营垒工事给他们提供安全感,要不然黄淮防线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然而,没等崇祯驱使这些骄兵悍将去修建工事,突然就爆发闹饷事件。

  最开始闹饷的是高杰旧部李成栋镇,然后迅速漫延到其余七镇以及刘泽清旧部的十镇总兵,最终演变成一次大规模的群体事件。

  大明朝可以说是二十四朝中最穷的,没有之一,所以经常会拖欠军饷,戚大帅一手打造的浙兵就是在闹饷事件之中落下的余晖。

  而对于关宁军,闹饷更是传统手艺。

  面对群情汹汹的边镇将士,崇祯瞬间警觉起来。

  闹饷说大不大,只是要钱,而且要的是卖命钱,听上去似乎没啥毛病。

一群抗倭战场上拼杀出来的铁血老兵充当军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