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6章斯波义银的恩义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其一,文化认同。

  其二,经济依附。

  自唐宋之后,岛国已经渐渐脱离了对天朝文化的盲目崇拜,渐渐形成了本土化的岛国文化。

  因为岛国内部不断打仗,导致兵乱外溢形成倭寇,屡禁不止,也因此打断天朝与岛国的经济联系。

  现在这个时间点,正是天朝与岛国分道扬镳的关键节点。

  岛民欺软怕硬,性子慕强。

  从唐朝被天兵狠狠收拾了一番之后,走向学习天朝,亲近天朝,对天朝的崇拜在唐宋达到最高峰。

  之后的元明两朝,岛国其实一直在逐渐远离天朝文化圈。

  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手段扭转这一态势,已经出现内生文化的岛国将走上属于自己的文明道路,这是义银不愿意看到的未来。

  增强岛国对天朝的思想认同,增强岛国对天朝的经济依赖,是义银要努力的方向。

  所以,他才会用心参与实际上是天朝岛国物资中转的南蛮贸易,寻求重开官方勘合贸易的可能性。

  也因此,他才会第一时间认可林信胜的第二次建言,主动把儒家经典纳入斯波遴选,改造武家的思想与义理。

  对外,义银渴望岛国成为天朝的忠实追随者。

  对内,义银则要稳固自己的神权,进一步禁锢岛民思想,让斯波神裔永远站在岛国统治阶级金字塔的顶端。

  义银放弃了重回天皇神道的路线,就是放弃了岛国文化的内生自主,减少岛国排斥天朝的独立性。

  他与佛教诸派合作,走上了毘沙门天的神道,也是阴差阳错。

  最早在毘沙门天像前浴火不死,那是在教兴寺之战中,三好军围攻寺院,放火烧寺。

  义银只是被迫先烧了一把,人为制造出防火带,这才躲过一劫。

  但姬武士们又不懂什么现代消防灭火的知识,她们只是用眼睛看到义银在毘沙门天像前显圣,烈火不侵。

  毘沙门天就是佛教中的多闻天王,佛教护法,在岛国本土化之后染上了商路守护神,军神等信仰色彩。

  佛教护法,商路守护,军神,这些属性又契合了义银与佛教诸派的友好关系,开拓北陆道商路的政治举措,以及战无不胜的战绩。

  最终在前代天台宗上人觉恕献上佛宝九德铠,大张旗鼓为义银吹嘘之后,义银的神道终于成型了。

  觉恕上人此举是希望义银庇护天台宗,但在各大宗派推波助澜之后,已然塑造今日的义银神格,毘沙门天降临,行走人间的现世神。

  义银以此神格踏上神道,建立斯波神权,就必然要维护自己政权核心的基石,庇护佛教诸派道统。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在乱世之中,谁都不会轻易把自己的安危,放在别人应尽的义务上。

  真言宗果断让长觉法师继位上人,就是利用她与义银的私人友谊进一步捆绑圣人,确保自己在越来越激烈的宗教斗争中不会被干掉。

  长觉法师就是明白了这一点,才会感叹活在这凡尘俗世,遁入空门也别想脱离世间纷扰,只能一头栽进无尽的政治深渊里反复打滚。

  义银看着愁眉苦脸的长觉法师,忍不住噗嗤一笑。

  “大师不必烦恼,你且回你的高野山,安心稳坐你的上人之位。

  当年三好入侵,我转战大和,摄津各地,是大师你放开兴福寺库藏,无限供应军需,助我复兴斯波家业。

  是你力主把北大和之地送给我,让重生的斯波家有了第一块立足之地。

  这份恩义,我永远不会忘记。

  高野山让你继承真言宗上人之位,是个聪明的选择。有你长觉坐镇高野山一天,我斯波义银就会庇护真言宗一日。”

  义银斩钉截铁的话让人暖心,长觉法师露出感激之色,一旁的北畠具教也是深受触动。

  世间不缺识时务的俊杰,损人利己并不难,难得是有情有义,有始有终。

  即便自私利己者能够巧取豪夺得一时功业,但世人赞颂的永远是守信重诺的义士。

  曹操曰宁我负天下人,刘备却为报关羽之仇不惜身败名裂,是非黑白,功名成败,自有后人评说。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