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名门大婚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QQ文学 www.qqwenxue.cc,最快更新北朝帝业 !



    第862章 名门大婚



    “请问台府近日告令士民申报资业,应该如何申报?又该申报什么?”



    自月前开始,襄阳诸方城门还有各处市肆,包括城外一干路桥津渡所在都张贴着台府书文告示,还有许多州郡衙役结队穿行于乡邑之间宣传告令。



    一时间整个襄阳城周边地区民众们都知道了有这么一项政令正在推行实施,但是对于政令的具体内容认知仍然有些模糊,毕竟这是之前的雍州州府用政所不能涉及的内容,民众们理解起来仍然有些困难。



    “士民申报,分为两桩,一桩是丁口,一桩是资业。户中男女人数多少,并士伍奴婢和牛马畜力,统共多少造成一籍。待到来年襄阳城池南迁,便凭着这籍数授给田地、落户新居。”



    在诸城门附近也都安排有府吏,向着仍然不解告令规定的士民们讲解书令内容:“至于说资业,便是你家现有产业多少,宅屋几敞、桑梓几株、田地多少,这些不能一并迁移的产业,统统都可申报造册于籍下,待到迁居新城之后,可以凭此向官府申报补偿1



    前来问询的士民人数众多,身份也都不尽相同。



    有的是赤贫佃户,着眼点在于授田,听到府吏的讲解之后,便又忍不住连连追问道:“请问府君,一丁授田多少?妇人也有授田?受了的田便是自家的?不会再有官人来征取?也没有盗匪来抢夺?”



    也有些薄有资产的乡里富户,他们对于授田的兴趣便不大,关注的重点则是迁城:“为什么要迁城?襄阳这里山水难道不美?先人祖宗设城于此,自有其智慧、有其道理,凭什么一纸书令便要劳烦万众,抛弃桑梓乡土转去别处谋生?”



    至于说那些社会地位更高的豪强世族们,他们有着更高级别的消息来源,自然不需要凑在市井闾里打听消息。



    但是这一点特权如今也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愉悦和安全感,因为了解到的内容更多,所以他们的心情也更加的焦灼和悲观,更加迫切的想要寻找应对之法。



    因为无论是乡里资业还是人丁,无疑都是他们掌握的最多,如果隐匿不报,那么来年迁居新城的话,他们必然会损失惨重、大伤元气。可要是如实报上去,他们荫庇大量人口和土地的事实便又完全的坦露出来、再无遮掩,届时如果台府要对他们采取什么强制性的措施,他们也将无力招架。



    眼下这样的情况,当真是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让人无从取舍。而且据说之前刚刚归乡不久的河东柳氏一族,便是因为抗拒此命不遵,直接被台府合族拘拿、至今生死不知。



    “蔡世兄,留步、请留步啊!弟等于此苦候多日,只为邀兄共聚一场,聆听教诲1



    蔡大宝是为数不多仍然留任山南道大行台的原梁王麾下旧属,许多为前景愁困的襄阳时流守在台府门外,当见到蔡大宝出现在门内的时候,便都纷纷涌上前去想要询问一二内情,以及政令实施后可有变通余地。



    如今的蔡大宝也已经渐渐熟悉了台府的行事氛围和节奏,自然不敢当众公然再与这些旧识们搅和在一起,眼见府外如此情形,便觉得今天还是继续留下来值班为妙,于是便又拔腿向府内走去。



    府外众人见到蔡大宝如此,顿时也都失望不已,有的人忍不住悲呼道:“蔡兄今为台府上佐,某等俱是乡野白丁,但在此之前,某等与兄俱是梁王殿下的旧属啊!故主失佐,某等难辞其咎,如今唯请蔡兄能够感怀故情,赐教一二良言,如此竟不可得?太原王驭下难道如此不近人情?”



    蔡大宝听到这话后便又停顿下来,转回身来望着众人说道:“诸位也不必以旧情胁我,今时台府用政的确是大异往年,君等于外所见令式书文,与我所见鲜有参差。



    太原王乃是当世首屈一指的名臣大将,治事之才世所罕见,高瞻远瞩远非某等俗人眼界能量,如今既然有此政令推行,所施必然是我等仰望不及的仁政。



    诸位但守台府政令奉行不悖,自可于世无忧、安享太平,这难道不是往年做梦都不敢尽情畅想的美景?今来问我,我能教者唯有奉公守法,得此四字若诸位仍然不能安生,尽可将冤屈告我,哪怕舍此一身,我也必为诸位申诉鸣冤于大王面前1






    府外众人见到蔡大宝如此,顿时也都失望不已,有的人忍不住悲呼道:“蔡兄今为台府上佐,某等俱是乡野白丁,但在此之前,某等与兄俱是梁王殿下的旧属啊!故主失佐,某等难辞其咎,如今唯请蔡兄能够感怀故情,赐教一二良言,如此竟不可得?太原王驭下难道如此不近人情?”



    蔡大宝听到这话后便又停顿下来,转回身来望着众人说道:“诸位也不必以旧情胁我,今时台府用政的确是大异往年,君等于外所见令式书文,与我所见鲜有参差。



    太原王乃是当世首屈一指的名臣大将,治事之才世所罕见,高瞻远瞩远非某等俗人眼界能量,如今既然有此政令推行,所施必然是我等仰望不及的仁政。



    诸位但守台府政令奉行不悖,自可于世无忧、安享太平,这难道不是往年做梦都不敢尽情畅想的美景?今来问我,我能教者唯有奉公守法,得此四字若诸位仍然不能安生,尽可将冤屈告我,哪怕舍此一身,我也必为诸位申诉鸣冤于大王面前1



    说完这话后,蔡大宝便向府外众人深作一揖,然后便又转身退回了台府中,不再理会身后那些故人们的呼喊召唤。



    不只是蔡大宝,其他原襄阳或江陵旧属、如今仍在台府任职的时流,也都或多或少遭到了类似的骚扰。不过他们也如蔡大宝一般,或是缄默不言,或是给出类似的回应。 倒不是说他们进入台府任职后就一反旧态,变得六亲不认、过往的人际关系统统割弃,而是因为他们本身也不涉台府机要,同样有些看不懂这些政令推行背后的逻辑。与其盲目给人指点而误人误己,不如干脆保持沉默。



    毕竟就算他们不掌机要,但通过台府的人事氛围也能感受到台府的行事风格大异于往年的梁王军府或者是江陵朝廷。就连他们自己稍不留意都有可能落后于台府行事程序,更加做不到去兼顾他人。



    这些襄阳当地豪强们打听消息内情屡屡碰壁,但仍不肯放弃,毕竟关系到身家性命和财产安全。只不过台府迥异于旧梁的人事风气也让他们倍感无奈,有些束手无策。



    既然台府这里的旧识们都是白搭,那便在别处人事上努力钻营。在他们一番穷思之下,很快又有另一个目标人物进入他们的视野中。



    位于襄阳大堤西侧的汉水码头上,各种客货船只往来不断,很是繁华,而在今天尤其的热闹。



    从清早开始,便有襄阳时流各家的车马聚集于此,很快便将这码头占得满满当当,就连正常的人货往来都大受影响。从清晨到上午,这些人既不登船也不离开,受到影响的民众自然大为不满,但是看到那些孔武有力的豪奴们,也只能将这份不满忍耐下来。



    午后时分,一艘悬挂着兴州旗帜的官船缓缓靠岸,岸上这群等候多时的民众终于动了起来,一待那艘官船停稳,甚至都还没有看到船上人现身,他们便热情洋溢的高声呼喊道:“恭迎席使君归乡1



    船上乘客乃是兴州刺史席固并其属众,当席固走出船舱看到码头上这热闹的欢迎场面时,也不由得愣了一愣,片刻后便也满脸笑容的向着欢迎的群众挥手打着招呼。



    “离乡多时,不意乡人们待我仍是如此情重,当真令我受宠若惊!乡音热情,让人感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