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众贼】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赵瀚又仔细把文章看了一遍,笑道:“你倒是会从故纸堆里找东西。”

  王调鼎此时的身份很奇特,既为赵瀚造反搞理论研究,又不肯彻底的投靠赵瀚。他说道:“刚开始,我从《御制大诰》里面,翻到了太祖皇帝的殿兴有福论。可对照总镇之所作所为,这套理论完全不能用。”

  朱元璋的殿兴有福论,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又当又立!

  而且逻辑混乱,他先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来阐述全国土地都是皇帝的。只要你在这个国家吃过饭,那么皇帝就对你有恩,你就不能反对皇帝。

  包括朱元璋自己的家人,虽然饿死好几个,却也受恩于元朝皇帝。

  然后他又说,元朝皇帝无道,于是有愚民起来造反。

  并且,造反是不对的,即便你快饿死了,造反也是忘恩负义,这种行为必定遭到天谴。

  至于朱元璋自己,属于被迫造反,属于误入红巾军,并直接把红巾军称为“暴兵”。那个时候,盗贼并起,天下已不属于元朝,因此朱元璋不是在造反,而是在尽早平定天下,让老百姓都过上安定日子。

  通过这套理论,朱元璋不承认自己造反,他乃是匡扶天下的殿兴者!

  而赵瀚的家国天下论,摆明了就是要造反,跟朱元璋的殿兴有福论完全挨不着。

  赵瀚继续翻阅琢磨,问道:“儒家公羊派,不是主张大一统吗?”

  “那是汉武帝时期的公羊派,”王调鼎详细解释说,“汉昭帝、汉宣帝时期,公羊派便提出了传国易姓说。当时吏治日趋崩坏,天下民不聊生,因此公羊派认为是天子无道,必须换一个贤人做皇帝。而且,他们当面请求皇帝禅让退位。”

  “下场如何?”赵瀚又问。

  王调鼎回答说:“请求汉昭帝禅让的被杀了,请求汉宣帝禅让的自杀了。”

  赵瀚忍不住笑道:“哈哈,他们还真敢。”

  王调鼎说道:“此二人虽死,传国易姓说却流传甚广,甚至成为天下儒士的共识。因此王莽篡位,无人反对,全天下都在等着他传国易姓。”

  “国家积弊已深,哪是换一个皇帝就能变好的。”赵瀚摇头叹息。

  王调鼎辩解道:“大秦一统,二世而亡,很多事情,汉代的儒士弄不清楚。”

  这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了,西汉首次面临大一统王朝的诸多问题,无法从历史当中获得借鉴,只能探索各种后世看来很天真的解决方法。

  王调鼎继续说道:“在下这篇传国易姓说,与汉时又有所不同,而是结合了总镇的家国天下论。”

  王调鼎的文章是如此阐述的——

  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

  失德,既失天命。

  怎样算失德?

  引用孟子的话:“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所恶勿施,尔也。”

  既有德者,能让百姓幸福,可万民归心,可统御天下。

  民心,便是天命。

  获得天命的过程,就是获得民心的过程。

  民心,并非士绅之心,而是庶民黔首之心。

  如何获得民心呢?

  就要观察大明朝廷的过失,将这些过错都改过来。分田亩与小民,任命贤才为官,镇压劣绅豪强,惩治贪官污吏,这些都是在改正朝廷的过错。

  只要将这套政策推行天下,就能获得万民之心,就能获得天命眷顾。

  就能,传国易姓,登基为帝!

  所传之国,非大明国,而是华夏神州。

  赵瀚笑问:“你怎不敢把文章传出去,只偷偷的来找我?”

  王调鼎说道:“大明无道,总镇有德可居之。总镇创立之国,若至哪天无道,岂不也是有德者居之?”

  “子孙无德,自当毁灭。”赵瀚不为儿孙担忧,因为担忧也没用。

  哪有万世不灭的王朝?

  “如此,”王调鼎拱r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