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北扩?】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李邦华没来旁听审判,他早就猜到了结果。

  什么《大明律》,什么《明大诰》,那都是扯淡的,真正目的是要向士绅摊牌。

  王元禄,本来是要被树立为士绅楷模,现在却变成了被镇压的典型!

  制定法律,是一件很严禁的事情,《大明律》删改调整三十年才定型。赵瀚暂时无法自定法律,临时整出来一部,乱编纯属自找麻烦,照抄又会惹人笑柄。

  满清就干过这种事情,起兵造反之后,硬要自创满文。

  于是就让两个所谓的饱学之士,仿照蒙古文来创制满文。清军都还未入关,满文就名存实亡。入关之后那就更搞笑,城里的许多事物,还有朝廷的许多官职,根本无法用满文来表达。

  便是清朝的某些圣旨,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汉文和蒙文都没啥问题,唯独满文经常出现歧义。

  至少在赵瀚占据半壁江山之前,都得用《大明律》来治民,顶多在此基础上进行增删。

  士绅们纷纷散去,心中各怀鬼胎。

  有人觉得赵瀚能成事,虽对其做法非常不满,却似有雄主之姿。于是,让族中士子全部出山,忍辱负重去做小官小吏,甚至试图加入宣教团。

  这类士绅,你手腕越硬,他们就越服气,越认为你能夺天下。

  也有人觉得赵瀚倒行逆施,开始琢磨逃跑计划,慢慢运走家中钱粮,然后举家逃去南昌那边。对外就说没有从贼,只是暂时蛰伏,现在终于逃出了贼窝。

  赵瀚之前一直含糊不清,今天敞开了说,士绅们反而下定决心站队。

  因为北方已传来消息,老朱家的祖坟被挖了,大明龙脉被留给给毁了!

  如今别说朝廷大员,便是地方士绅,都知道大明时日无多。当然,他们不认为鞑子能成事,都觉得该是哪路反贼能重整江山。

  凤阳皇陵被毁,对大明威望的打击,甚至超过了北京遭受围攻。

  赵瀚让文吏把今天的审判过程,抄写分发给三县官员,让当官的照着这种做法审案。

  费映珙正要去跟赵瀚见面,宋应星已经上前,拱手说:“总镇做事,颇有章法,某愿从之。”

  “得先生之助,大事可成矣。”赵瀚非常高兴。

  宋应星这种明白人,真的不用多劝,让他自己观察施政便可。他那几遍文章,指出大明各种关键问题,而赵瀚的施政则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可谓,一拍即合。

  历史上的宋应星,做了几年教谕之后,家里出钱给他买正八品推官。只干了两年,自己辞官归乡。后来又被举荐为知府,不但不贪,反而捐钱恢复府衙、修复书院,干了半年同样辞官。南明小朝廷征召他,宋应星干脆推辞不就。

  宋应星对大明已经绝望,因为他看得太透彻了,完全提不起做官的心思。

  赵瀚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倒行逆施,在宋应星看来却能够匡扶天下。他那篇论财的文章,反复使用“剥削”、“割削”等词汇,对大户盘剥小民深恶痛绝。

  赵瀚干了他不敢干,甚至不敢去想的事情!

  赵瀚把宋应星拉到旁边私语:“君知火铳铸造之法,亦知火药制造之法,可否为我铸造鸟铳?”

  宋应星拱手道:“请出兵北上,速速占领分宜、新喻二县。”

  “春耕之后就出兵。”赵瀚爽快答应。

  这听起来很扯淡,赵瀚过年的时候,刚从那边撤兵回来,现在又要杀回去?

  但是,想要打造火器,就必须出兵!

  朱元璋在全国设置十三个冶铁所,其中,一个在新喻,一个在分宜,全都是赵瀚的邻居。

  两县的冶铁量相加,占据朱元璋时期,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洪武六年数据)

  田有年之所以有钱练兵,除了找地主之外,还有就是分宜县的冶铁收入。

  明代允许铁矿私营,分宜、新喻二县的官营冶铁所,早就已经名存实亡,现在全是私人铁厂,知府有很多办法可以搞钱,无非得罪占据铁矿的士绅而已。

  “赵先生,好久不见!”费映珙抱拳问候,在那儿挤眉弄眼直笑。

  赵瀚也笑起来:“原来是四叔,咱们先过河,有事晚上再说。”

  回到总兵府,费映珙父女被安排到内院住下,由费如兰出面招待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