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七)太平腐败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灾害爆发的消息传回北京后,监国朱和埨当即下旨蠲免地方三年赋税,其次下令工部准备灾后重建。

  这个小插曲过后,大明和齐国继续对科技研究加大关注和投入。

  永昌十四年六月,皇帝宣布将来年军备院的科学投入提高到一千三百万两白银,等同于国家全年收入的8/1。

  相比较大明,齐国由于没有太大的国防压力,因此对于科学投入的资金数额则是更多,永昌十四年的投入就已经达到了一千五百万两。

  两国这么倾尽全力的投入,第一是没有外部压力,第二是有人口就业压力。

  人口是两国的红利,但红利之余,想让国家长治久安,就得需要解决百姓的需求。

  早在永昌十年,顺天大学的社会学家刘南山就已经提出“世界资源论”。

  这个论点讲述了,以眼下的生产力来说,如果将“维持齐国百姓的生活”来作为标准,那齐国的疆域只能养活两亿人,大明则是只能养活六亿人,世界各国加一起,顶多养活四亿人。

  也就是以现有生产力,只能有十二亿人能过上齐国百姓的生活。

  如果以大明百姓的标准,则是能养活二十亿人口。

  据齐国与大明学者、官员的估计,如今的世界人口为恐怕已经接近十亿人了,而其中大明和齐国人口合计就已经达到了五亿人口,占据世界人口的五成有余,算上诸藩那能达到七亿左右。

  以过去的人口增长情况来看,大明宗藩体系将会在大概二十年后达到九亿五千万左右,预计三十五年后突破十二亿。

  也就是说,如果科技不进步,那留给大明宗藩体系的时间其实也差不多。

  从大明、齐国维持盛世到此时,实际已经接近八十年了,正常王朝不管再怎么辈出明君,八十年都将会达到土地兼并的巅峰,之后就会开始出现矛盾。

  大明宗藩体系能走到现在,已经是大明和齐国用不断创造出来的新科技一点点续命过来的最好结果。

  如果这个过程被打断,哪怕只有几年,那也足够致命。

  因此,两国才不断投入资金对朱由检留下来的种种课题进行研究。

  好在内燃机的研究只差临门一脚了,再怎么慢也不至于拖到三十几年以后。

  只要内燃机研究出来,加上农业机械创新,那两国的生产力就能进一步提高,还能将盛世再往后延长。

  所以相比现在外部的乱局,两国更注重国家内部的问题。

  欧洲诸国不是大明没有能力打,而是它们得留到大明内部问题无法掩盖的时候再打。

  现在大明还有能力解决内部问题,那就可以暂时留着。

  至于它们什么时候灭亡,那得看大明和齐国的想法。

  也正因为这样的想法,大明和齐国的科技也在不断地进步。

  永昌十五年五月,齐国建造了第一座水电站,不过它每天仅仅只能生产出三百度电,仅够点亮三百盏碳丝电灯,专供附近的科学院进行夜间研究。

  但即便如此,研究院内部能被点亮的也仅仅只有八十多间实验室。

  相比较齐国选择水力发电,大明军备院则是鉴于附近便是房山煤矿,因此选择了火力发电。

  它们在北京与门头沟军备院的中间修建了一座以煤为原料,通过锅炉产生蒸汽后驱动汽轮机发电的火力发电站。

  这座电站每天能生产四百多度电,并且比齐国的水力发电要更有保障,不会有枯水期发电机不能全马力生产电力的缺点。

  因此,军备院的学士们将火力发电作为专攻课题,完全忽略了朱由检希望后世人选择清洁能源的建议。

  不过这也很正常,毕竟在技术不成熟的前期,火力发电无疑是最稳妥一点点续命过来的最好结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