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 以身作则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如果他也学朱慈燃这样,早早狠下心来,那恐怕眼下江南三省的人口会不足五千万。

  “太子此次之政,从长远来看,于百姓,朝廷都有益处。”

  朱由检给朱慈燃的新政定了调,那就是肯定了他做这件事。

  “江南三省,还需要维持新政,同时皇店暂停商贸,将船只用于尽可能的迁移人口。”

  “秋季到来,蝗灾还会继续爆发,届时恐怕许多百姓都得流离失所。”

  “抓着这个机会,将江南三省的百姓尽可能迁移海外,尤其是以麓川、瀛洲、交趾为主。”

  “此外,开放瀛洲女子迁移大明各地的新政,只要她们愿意迁移各地,可以将手中的一亩薄田换成三亩水田。”

  朱由检要准备解决瀛洲人口的占比问题,眼下大明经过两年迁移,瀛洲汉人数量依旧不足三百万,而瀛洲人口却反而回升到了一千三百万。

  尽管说有二百余万汉人与瀛洲女婚娶导致二百余万瀛洲女开始汉化,但剩下还有一千一百余万瀛洲人。

  其中有六百余万瀛洲女,而未曾婚配的有三百余万。

  将这群人迁移出去,瀛洲本土人口会下降到一千万。

  之后挤进的汉人也可以再增加一百万,达到四百万之多。

  在杨文岳看似“不偏不倚”的政策中,瀛洲人口占比会逐渐降低,汉人会占据主导地位。

  瀛洲如此,麓川也是如此。

  眼下只要解决了瀛洲、麓川、旧港、交趾的人口问题,让汉人数量达到五成乃至六成的地步,那当地成为华夏基本盘也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

  不过话虽如此,但想要完成这件事情,还是需要花费数十年苦功的。

  明朝对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广等西南五省的开发和移民,从洪武年间到正统年间,近七十年时间才将当地基本稳定。

  然而之后的历任皇帝不重视迁移,以至于除去湖广外,其它四省基本没有办法安定下来。

  朱由检自认为已经干了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移民事情,已经让这四省稳定。

  现在他需要的,就是要让朱慈燃接力,继续保持几十年的迁移。

  如果他能坚持,那大明有望在两代人的时间里,将眼下的大明疆域变成华夏基本盘。

  所以,对于他的移民政策,朱由检永远都在鼓励,而从不打击。

  “太子的新政,要在江南一直维持,但不是说江南的常平仓粮不能放,而是不能放太多。”

  “百姓只有饥饿,才会想着迁移。”

  “不要自认为此乃朝廷对百姓的迫害之举,只要朝廷保证做到发田发牛,那迁移对于绝大多数百姓来说,都是发家致富之举,都是朝廷惠利百姓之善政。”

  “此外……”朱由检顿了顿,然后深深看了一眼成德。

  成德不明所以,但朱由检下面的话就让他豁然开朗了。

  “国朝眼下的财政制度是全国上下一本账,年末户部和内阁开个闭门会,把朝廷和地方当年收支算清楚,把秋税的九成上缴朝廷,一成截留地方使用。”

  “这办法,各地衙门虽然执行的很好,但也滋生出了地方衙门钱不够用就往上奏疏,请内阁解决。”

  “这种模式本质是吃大锅饭,地方衙门对于地方经济是没什么积极性的。”

  “对于地方衙门来说,干好了大多数给朝廷,干不好也有朝廷给兜底,因此懒惰渐生。”

  “加上路途遥远,因此一个地方的赋税,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运到京城,再分配的话又需要几个月赶路。”

  “如此一来,地方衙门一年也办不成几件事,朝廷在地方上虽然有控制力,但这个力度很有限。”

  “现在中原两京十三省除去福建、广西未修通铁路外,其余各省铁路都在修建,或者已经贯通。”

  “广西和福建沿海,问题不大,铁路的问题也可以从明岁正月开始修建,工部需要拟出奏疏给万岁过目。”

  说到这里,朱由检看了一眼工部尚书温体仁,而温体仁也不负他“温蛤蟆”之名,见朱由检点他,他才作揖回应。

  点完温体仁,朱由检继续把问题拿出来解决:

  “有了铁路和轮船,各省赋税即便是最远的广西,也能在一个月时间里将赋税交到京城,海外最远的南昆仑也仅需三个月时间。”

  “加上有了银行,并且银行可以存放各地衙门的赋税,代为转运,代为下发,因为我以为,国朝的财政问题可以改一改了。”

  朱由检要改财政制度,这让众人上了心,尤其是户部尚书李长庚。

  面对他们的关心,朱由检也先叙述了一遍大明曾经的财政制度。

  “国朝天启十年以前的税收制度是摊派制,即朝廷年前开会制定预算,再把所需税收任务摊派到各个地方,这就导致国朝的百姓所需缴纳的赋税并不是一个固定值。”

  “每次朝廷需要用钱的时候都需要临时加征赋税,例如当年的辽饷。”

  “这样的制度并不算好r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