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碎尸万段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最新网址:www.xs.l</p>果然,殿中群臣隐隐听到了由远及近的鼓声。

  这登闻鼓设置在午门之外,虽是朝廷明令军民若有奇冤者可以敲击。

  可实际上,真正敢于来敲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原因无它,一旦敲击,就是天大的案子!当然,若是涉及到了诬告,也是抄家灭族的死罪。

  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对于朝廷而言,也不希望有人来此击鼓,毕竟鼓声一响,即代表了这天下有冤屈。

  所以朱棣一听这个,顿时露出了怒色。

  建文的时候,都没人来敲登闻鼓,到了他这儿,居然就有人来敲了。

  心头再是烦躁,朱棣却也只能道:“将人宣进来。”

  于是那小宦官手忙脚乱的,又匆忙而去。

  那何柳文听罢,反而心里松了口气,他下意识地看向解缙。

  解缙伫立着,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只有唇边勾着几不可闻的微笑,显示了他的好心情。

  这时候出现了天大的冤情,是有好处的。

  按照天人感应的说法,这是国本动摇的征兆!

  那么接下来,再结合皇孙的情况,这皇孙的事,只怕也不能善了了。

  而皇孙的事一旦彻查,张安世就逃不了关系。

  到了那时……陛下就算想要保张安世,可又怎么抵挡得住这滔滔不绝的民意呢?

  解缙心里一松,觉得总算心里一块大石落地,太子身边没了张安世,就只剩下他这个最大的太子党了。

  这个何柳文,倒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他很善于借势,将来的前途怕也不可限量。

  杨荣和胡广二人,却都微微低着头。

  胡广为解缙而担忧,他们是同乡,彼此的老宅相距不过十数里,又是同年,如今又一同在文渊阁,这一层关系,可谓是相交莫逆。

  可是他隐隐感觉到,解缙所图的东西太大了,能入文渊阁做学士,已算是位极人臣,还有什么不能知足呢?

  当今太子真的甘心任他摆布吗?

  还有陛下,陛下是何等人,一旦察觉出点什么,又怎会甘休?

  其实前几日,胡广就找了机会,隐晦地对解缙有过提醒,可解缙似乎对此并不在意,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匡扶天下,为苍生立命,难道不是读书人该做的吗?

  胡广听了这句话,就再没有说过什么了。

  倒是杨荣,此时的态度反而更沉稳一些,既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他反而摆出一副置身事外的态度,冷漠地做一个观察者。

  不多时,便见小宦官领着一个人入殿。

  这人衣衫褴褛。

  朱棣一见,脸又拉了下来。

  可是接下来,却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此人入殿之后,碎步而行。

  至殿中,随即行云流水一般地行三跪九叩大礼。

  他用一种比朱棣还要纯正的官话道:“下臣陈天平,见过大明皇帝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君臣震惊。

  此等人……明明像一个寻常百姓,可他的表现,可谓是行礼如仪。

  这绝对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许多新科进士,一旦入朝为官,在入朝之前,都需要进行一定的礼仪培训。

  见了皇帝应该怎么行走,怎么站着,怎么行礼,即便这样,百官行礼时都是参差不齐,而且说话时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口音。

  这也没办法的事,这事儿你经历得不够多,根本没办法做到行云流水。

  可眼前此人……他的一言一行,几乎可以去做礼官了。

  而且……他自称为臣。

  朱棣眼眸微微阖起来。

  一旁的何柳文,脸色也不易察觉地微微变了变。

  朱棣心里惊疑,紧紧地盯着这人道:“尔是何人,竟敢妄称臣下?”

  陈天平道:“臣乃安南国王子陈天平。”

  此言一出,群臣面面相觑。

  这就更诡异了。

  只有何柳文错愕地抬头,侧目去看陈天平。

  朱棣皱眉道:“安南国何时派了使臣进京?”

  陈天平压抑着内心的愤慨,毕竟自幼生在王族,他的言行和情绪管理,绝非寻常人可比。

  陈天平努力地用平和的声调道:“下臣非使节。”

  “你可知道,不得宣召,非使节入中原者,是何罪?”朱棣冷冷看着陈天平。

  陈天平道:“知道,大明律,藩王不得诏,不得入京,入者死。”

  朱棣惊讶于这个安南人对于大明律也如此熟谙于心。

  陈天平道:“只是……下臣已处于绝境,若不求告于父母之邦,则下臣必死无疑,今入京城,是要状告安南国胡氏篡国,请陛下为下臣做主。”

  这时,陈天平方才泪洒下来。

  君臣大惊。

  朱棣则是看向解缙。

  解缙也一脸懵逼,忙去看礼部尚书,礼部尚书也是一头雾水。

  何柳文突然身躯开始微微颤抖起来。

  朱棣的目光又落回陈天平的身上,道:“你继续说。”

  陈天平便道:“我的父王,本是洪武太祖高皇帝所册封的安南王,一直以来,安南国的国政都被太师胡氏裹挟,父着内心的愤慨,毕竟自幼生在王族,他的言行和情绪管理,绝非寻常人可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