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人前显圣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在埃利亚学派中,虚空等于非存在,非存在不存在,所以虚空不存在。但原子论却认为,原子不比虚空更真实,所有物体都是由原子和虚空组成。原子是充实于空间的实在,虚空为原子的活动提供场所。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认为如果不设想非存在的虚空存在,那么运动、变化、生灭便不能想象。

  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也认为无中不能生有,存在是永恒不变的,不生灭、无变化。所以原子论规定原子由相同的质料构成,永恒不变、无生灭、不可分、不可见,而且数量上无限多。每一粒原子都是巴门尼德意义上的存在、一,所以原子本质上是打碎了的巴门尼德的存在、或一。“原子”一词的原意是“不可分割”的东西,在原子论中它是构成一切自然事物的最基本的实在单元。

  原子在虚空中永无休止地向各个方向运动,运动是原子本身固有属性。原子的运动受严格机械法则的控制,没有任何东西可会毫无根据地发生,万物都受必然性的支配。无数原子在空间中相互碰撞、弹射,形成了漩涡运动。在这漩涡运动中,原子相互纠缠、结合,相同大小和重量的原子聚焦在一起,较重者位于中心,较轻者位于外围。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个有中心、圆形的原子统,这些原子团就是构成可见的物质世界的基础。

  原子聚集,自然物体生成原子分离,自然物体就毁灭。由于所有原子在质上是相同的,所以万物是一。仅仅由于原子团中原子在形状、大小、重量、排列方式上的不同,才产生出自然事物各不相同的万千景象。所以,生灭、变化都是相对的。这样一来,原子论的宇宙观既符合埃利亚派存在是一、不生不灭、无变化的规定,又能很好地解释了经验世界中运动、变化现象的存在,较完满地处理了一与多、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问题。

  原子论规定运动是原子本身固有的属性,这样就否定外在精神动力心灵或努斯或爱憎等力量对于物质世界的推动作用,代之以机械运动的必然性。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也与其它事物一样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当人死亡时,构成灵魂的原子就消散了,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不死的灵魂”。德谟克利特认为神也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所以神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服从原子运动的机械法则,所以也不存在“不死的神明”。原子论只承认虚空、原子及其运动真实,从而确立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彻底贯彻了唯物主义的原则。

  在原子论的基础上,德谟克利特分辨了事物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他认为“我们通常所说的颜色、甜、苦等事实上都只是原子和虚空”,只有重量、密度和强度等性质才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万物都是由原子和虚空组成,诸如颜色、温度、气味、口味等性质并非原子本身所固有的性质,它们是由我们的感官的感觉能力所决定的,都是主观经验,并非客观存在。所以称这些性质为事物的第二性质。反之,质量、密度、硬度等才是原子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所以称这些性质为事物的第一性质。

  从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出发,德谟克利特推导了享乐主义的伦理学原则。宇宙之中只有原子和虚空是真实的,原子在虚空中作自发的运动,遵循必然的机械运动法则,所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目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追求幸福。他认为人生的幸福在于内心的满足和愉悦。而这种满足和愉悦并不依赖于物质财富,而在于灵魂的安静与和谐。所以获得幸福的方法就是节制感官感受,注重精神修养,在理智的指导下过上一种节制而有规律的生活。他说,“人们只有通过有节制的享乐,度一种宁静的生活,才会得到精神上的愉快。”

  发展到原子论,古希腊自然哲学达到了它的顶峰,古希腊人的自然观实现了较完备的形态。但自此以后,自然哲学逐渐衰颓,首先出现的是智者学派和怀疑主义,随后苏格拉底活动于雅典,引导了希腊哲学的伦理学转向,伟大的古典时代即将拉开序幕。

  从今天的研究和观点看,原子理论是最接近现代研究的说法。对物体的细分可以不断分下去,分子、原子、中子、夸克,无限分下去还有着人类无法理解和测量的微观世界。那里或许就是人类修炼穷极想要达到的地方。

  五行的生生不息,五个五行组成新的大阵法,在岛屿上燃烧着。即使躲在周围的两路人马都感觉到了在岛屿上的奇特感受,仿佛在岛屿上有着永久生存的生命力在吸引着人们。

  “那里是什么?”处于周围的修士们奇怪的看着岛屿上的变化。

  “不知道,可是,为什么我身上的伤会好呢?”受伤的人眼睁睁看到伤口愈合,内心承受的伤痛也跟着五行生生不息的出现而补足起来。

  “我,好感动,我不想流泪的,不要让我流泪我忍不住”

  处于阵法范围内的人都不能拒绝五行阵法的改变,每个人每颗心都对其中的生命之力所动容。

  “那里有生命延续的可能,快点通知人员,把机器带过来。”平时感情稀少的研究人员流着泪水,不忘需要让手下的人赶紧把研究设备带来,保存现在的气息。

  “我想去,我舍不得。”

  “我也不想离开,我要留在这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