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8 章 徐大人读报(上)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小冰河时代……”

  倒是第三期放在第二版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徐子先极大的重视,他反复咀嚼着这五个字,只觉得满心都浮现了不祥的预感,在这篇文章上做满了标注。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此时天下气温的变,并且号召有条件的百姓制或购买酒精温度计,记录本地的年均气温变——甚至还指点了该在什地方放置温度计,并且向买活周报来信汇报,方便他们统计全国气温的变。

  买活军这是早预料到报纸会被带出家的地盘……甚至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和天下间有的读者对话了吗……

  不为,徐子先伸手擦了擦额头,哪怕上头并没有汗珠,但他没有因此停止,依旧仔细地看着买活军的叙述:按买活军的说法,小冰河时期从数十年前就已经开始,而且还将持续数十年。在这数十年间,气温正在逐步变得极端,夏天更热、冬天更冷,年平均气温也会随之下降,在春季容易出现干旱,而夏季容易出现洪涝,这种‘极端小气候’都是小冰河期的表现。这和皇帝修不修没有任关联,纯粹是然变,而百姓们则应该接受这样的变,并且根据其来调整生产生活。

  这样的天候还要持续数十年,甚至还没到高峰……哪怕徐子先已是天命之年,却依旧看得心头狂跳:这样的话,完全是妖言!买活军怎敢将其刊发出来四处散播的!就不怕百姓们惊慌失措,反而生乱吗?

  但他很快又失地一笑:是了,买活军现在的地盘都在南面,而且粮食丰产,百姓们的日子过得好着呢,又怎会闹?会害怕的该是北面的百姓们才对——但北面的百姓,又怎能看懂这份报纸呢?

  也就是那些北面的官宦人家,若有一二开的,又肯相信买活军的说话,那见了这份报纸,应当便是要收拾着变卖家产,南下安家了。因文章中说得很清楚,越是南面,受到小冰河时期的影响便越小,由于年平均气温的降低,还会变得易于垦殖,因此买活军的经略重点将来预备放在南面——这也就是在暗示读者,北方将变得民不聊生。加上建贼的威胁,不管是否真的人离乡贱,在完全没命的危险面前,总还是会有人家选择迁徙。

  那,徐家呢……

  徐家以格物而名,徐子先怕是此刻天下第一有名的格物大家,虽因对朝政不满,年前辞官赋闲在家,但多年来的故交旧友,往来信件仍是极为频繁。时有信件来劝说其谋求起复,却都被徐子先婉拒。以他如今的心境,只愿蛰居在这拥挤朴素,前后三进的‘上下九’小院中,修书立说,不愿返回官场中去。

  不过即便如此,他仍是华亭府士绅中广受尊重的领袖人物,消息也比旁人要灵通,年前起,徐子先便陆续听说有些中层读书人家——家中出过小官,或正有门人在外地为官,家里在本地也有些体面,但远远不算煊赫的家庭,正在陆续往南搬迁。

  个中原因他也很清楚,如侄孙女婿通信时说,买活军需要一些识文断字,而且在算学上有专长的读书人去为他们做。而且他们手里有一些神药,可以生死人肉白骨,至能治愈肺痨这样的绝症,侄孙女婿便是因此冒险撞到了买活军的领土中去,而很快便也着迷于为己增加政审分——若是介绍了可靠,符合要求的朋友到买活军治下来,他们也会有一笔不菲的政审分奖励。

  其实,便是没有肺痨这个诱饵,愿意去买活军治下碰碰运气的人家也不在数,就以徐家为例,徐子先己是庶吉士出身,这且不说了,但他的族人中,读书有成的毕竟不多,这些年轻的男丁,都受过不错的教育,识文断字是肯定有的,算学由于徐子先的缘故,也都很精通。

  这些没有功名的男丁们,留在本地无非是打点家业,艰难地经营些小买卖,到了买活军治下,若是扫盲班读得好,算学学得好,表现出过人的算学实力,便很可能如侄孙女婿一样,被特聘进吏岗办,一来是好歹有了出身,二来这些子孙们多也都有些见识,若是看好买活军的将来,那去做个吏目,将来的可能总比在本地经营一间小铺子来得多。

  每逢国难则多面投注,这是大家大族的特色,真正泥古不的人家,虽有但却并不多,更不会是买活军招揽的对象。因此去年以来,和一些算学同好的通信中,徐子先也就陆续听说了他们膝下的一些得意子弟‘去山区谋生’的消息。

  今年起,则陆续有举族搬迁的消息,还有些人家低调来访告别——要去义军的地盘,还是要谨慎从,只能假借探亲礼佛离家,不能大操大办。徐子先这样的交好友、士林领袖,也只能单独登门话别了。不人来别时,话里话外也都在打探徐家的动向,大有以其为马首的味,却都被徐子先委婉推挡了过去:这些好友多数在宦海并不显赫,如今也无人在朝廷五品以上的位置为官,他们收到的关注然是更小的。

  徐家的况和他们并不一样,徐子先是正经榜进士,庶吉士出身,将来是可以入阁的。虽然暂且辞官,但起复的希望犹在,他不得不爱惜羽毛,和侄孙女婿的通信已是极限,尽管对买活军治下的一切都极为好奇,甚至还讨了买活军的稻种,在家田庄里试种,并研究留种的性状分离,但他始终没有对侄孙女婿的劝说和招揽有丝毫的回应。

  是还没被打动,却也不是,只是这决定难下,以徐子先的地位,他要向买活军靠拢便只能是阖家投靠,没有别的办法,派子弟去买活军治下谋生,便等于是将己的脑袋送到了锦衣卫的铡刀之下。徐子先目前既没有看到买活军官府的诚意,也没有完全下定决心,要离开敏朝的政局,他本意虽不喜政治倾轧,但越是看到报纸上对北方前景的不祥预测,便越是感到己仿佛承担了义上的责任,不能一了之,在时机得当的时候,还是要复出回京——买活军可以往南发展,而他徐子先虽然是华亭人,但也不能就这样撒手了呀,若连他也不管了,北地百姓们可该怎办呢?

  越是看买活军的报纸,便对他们治下的景象越是好奇,别的不说,光是水泥房便让人很向往了。徐家这处宅邸,内院可是上下求起复,却都被徐子先婉拒。以他如今的心境,只愿蛰居在这拥挤朴素,前后三进的‘上下九’小院中,修书立说,不愿返回官场中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