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 章 翻山越岭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她逐渐也弄明白了私盐贩子这里头的门道——私盐队之间同时存在竞争和合作关系,但也有严密的规矩。谢双瑶曾对他们这些年轻的买活军说过,非法组织往往比官府严密也有纪律。随陆大红经历逐渐丰富,她发觉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官府的规来自于上层的考量,遵守官府的规未必对执行者有利,但非法组织的规往往从切身出发,破坏规矩一让大多数人的利益受损,所以他们都积极地维系规矩的权威。

  在南方这里,私盐贩子的规矩伪托了白莲教的组织形式,陆大红从前在彬山也听说过白莲教,长辈们说起那些教徒虔诚狂热的模样,此时她发觉,真正狂热的应该只是底层的农户和百姓,他们相信真有救苦救难的无老母,也存在有那一能吃饱饭的真空家乡,但对稍微有些身份地位的人来说,白莲教只是一层皮,装的依然是利益勾连博弈的框子。

  总之,在南方几省,贩私盐的多数都信奉白莲教,一旦相见,都以教中的切口暗语对答,倘若判为是教外民众,便要付出一的礼金为代价,加入白莲教,否则双方彼此视为仇雠,凡是信奉白莲教的私盐队都使绊子,这盐队在江湖上的行难免就障碍重重了。

  在陆大红来看,这些人没有一个真正相信白莲教,但白莲教作为魔教,身便给陌的盐贩互相取得信任提供了一层媒介,是教外弟兄也不要紧,只要肯付礼金,便说明有合作的诚意。以六姐的传授来说,这里的白莲教便是盐贩交际的平台,促成合作,缓和了冲突。在平台上达成一致的规矩,容易就能推行开来。

  就以许县附近的私盐贸易为例,许县、丰饶县、临城县、衢县,江县、云县,省交界之地随意就可数出六个县城来,下头也有不少的村落乡镇,这么大的市场自然活跃不止一支私盐队,因为这毕竟是地下的意,盐队身也不是稳,有时随背后大老板的倒台而销声匿迹,有时也受到大老板的指示,暂时低调行事。因此盐队之间并没有严格地划分地盘,但大致遵循一个规矩,便是先到先得,他们用白莲教的暗号在驿站外留下痕迹,用密语交代时间、去向和携带的货量,这样后来的盐队一看记号,便知道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路线,如此一来便可以避免大量无意义的跋涉,以及可能产的冲突。

  他们之间彼此也互相趸货,这是因为私盐的产同样也不是稳。譬如刘老大,他的核心市场在许县和丰饶县,衢县那里偶尔去,但丰饶县也有另一支盐队,香主姓楚,有时因为战乱或是饥荒,自己的盐场减产了,便互相求助调货。有些盐队干脆都在同一家盐场取货,四处去贩卖,这也都是有的。因为买活军崛起,前几个月丰饶县、衢县都有盐枭过来拿货,让刘老大安享了一大笔收入——买活军的盐好,丰饶县、衢县的盐枭拿了货可以再往他们周边的县城去转卖,所以这里往来的银钱量就大了。

  刘老大并未特别抬价,而是按规矩来的,县这里,盐价各有规矩,上门取货是一个价,送到地头是一个价,因为盐场煮盐需要铁器和柴禾,成大致都能估算出来,一百斤盐‘出场’是分银子,也就是300元的筹子,往外卖到百姓手上便要卖到八文一斤——也就是筹子8元一斤,官盐私盐都一个价,但官盐肮脏不堪根无法食用,百姓们强行摊派买了官盐以后,要再买私盐。如果都和买活军一样出味道纯正的雪花盐,那么十文、十五文一斤都有人家买的。

  如果是兄弟来取货,刘老大一百斤盐只加2分银子的利,但翻山送到丰饶县,如果丰饶县下的乡镇都已楚香主手下的兄弟过一轮了,那么刘老大便可以把手里的货都用6文一斤的价格趸给楚香主,楚香主一吃下来,这是规矩。陆大红知道了这些数据之后,拿根树枝在地上划拉了一下,便算出了往年刘老大这支盐队大致的利润,以及许县真的人口数,并且立刻用铅笔记在了笔记上。

  这些数字对盐队的兄弟们来说倒并不陌,如吴老八这样的机灵人,多少总暗中计较一下香主一年能留下多少银钱,其除了去年省近乎无限制拿货的况,私盐贩子的收入也不能说极高,只能说比一般人要好些,但也有限。他们这支盐队只在许县来说,一年大约是要五十万斤盐,陆大红说,“我们做过研究,只要是做重活的汉子,一个月至少是要吃一斤盐的,虽然妇人和小孩吃得少,但南方有腌菜腌肉的习惯,算下来许县大约总规模有五万人左右。”

  买活军的度量衡和外界也不同,她教众人换算,“彬山的成人如果要做活——做体力活的话,一天吃七克盐是最少的了,少于七克做活便没有力气,抽筋,这叫低钠血症。”

  众人都连连头,他们家串户时,经常见到这样发病的百姓,多人以为这是精怪附身了,但有见识的人家便知道这其是盐吃得不够,汗出得多了。

  “七克盐,一年用量是2.6千克左右,这是乘法,我前些日子教过你们的。”陆大红带大家温习竖式运算,学习基础乘法,她说得慢,以便所有人都能跟上。“由于我们这里用的是老斤,一斤只有250克,那么一年便是要吃十斤的盐。大家都帮我验算一下,这没有错吧?”

  由于私盐贩子要做买卖的缘故,算学是能上手的,众人都了头,吴老八忍不住说道,“不精确呢,因为并不知道每家腌菜腌肉要用多少盐,只能大概估量人口,却难算出到底有多少男丁,多少妇女,多少孩童。”

  “是,但这已比黄册要准确多了。”陆大红说,“我们拿下许县后,翻看了黄册,黄册上是十年前的,记载许县只有两万多人,简直就是胡闹。临城县、云县也是一般,真人口和黄册出入极大。”

  有一些贩子不知道黄册是什么的,身旁有人低声解释——黄册便是每隔几年,人口、土地大查之后,登记在衙门里的东西,是要给京城里的老爷们看的。一说到这里,他们便都心地笑了起来:既然是黄册,那末盐队一看记号,便知道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路线,如此一来便可以避免大量无意义的跋涉,以及可能产的冲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