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 章 刘老大投效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刘老大清楚心理底线这个词,但只要买活军给他留的比这个多一些,他都准备精诚合作,人就是这样,一旦打定主意,就怕生出变数。刘老大实在已吓破了胆子,满脑子都幻想自己那些兄弟和买活军对上的场,买活军缺铁,兵士们肯定披甲,这些壮汉结成阵,拿上刀枪,撞到人群里怕就是绞肉一般,谁能抗衡?

  小耳朵、李十八、区大鼻……他一闭上就是多年老兄弟的头颅在空中横飞的画,好像自己再一转头就刀枪挑到了胸前,刘老大这一热锅蚂蚁一般,倒茶来喝的手都是抖的,他想学买活军的课本,但怎么也静心,文字仿佛在课本上爬来爬去,他自来了临城县就极喜欢这里的小吃,但今日就在客栈里闻街对炸鸡店的香气都没有什么食欲。

  南方十里同音,风俗也各自同,临城县这里大年初一是吃汤圆的,许县大年初一要吃红糟鸡汤煮的线,加鸡蛋称为太平。临城县到许县这里的村落则大年初一喝红糖桂花茶,吃金桔,刘老大出门在外,则客随主便,早起吃了店家送的猪油芝麻汤圆,又甜又油又香又糯,吃到嘴里甜滋滋的,刘老大满腹心事也忍住多吃了个,吃得有些塞住了,中饭便随意啃了个饼子就茶,这一客栈外头都热闹无比——临近座村的村民都进城来了,他们起得更早,侵晨便起来拜祭过祖宗,吃了早饭便一起往城里赶。

  城里的小商贩们也过年的,除夕夜都在备货,今日沿街两边全是摊位,卖头花、头油、头绳的,卖布的,卖镯子首饰的,卖小孩玩意儿零嘴的,连卖顶针的都有,一条街塞得水泄通,只有孩子还能在腿缝里奔跑,手里是拿糖人,就是举风车,还有擎炸鸡店的炸物的,舔叮叮糖的,凡是食铺都排了长队,吃食种类比腊月里更多了,还有城里住户的孩子也来凑热闹,站在街口指小吃摊胡乱喊‘芙蓉燕菜!’,这是听了昨日的相,念念忘还在学呢。

  城里的亲戚也好,小商小贩也罢,免又要费了唇舌,向乡的亲戚解释昨晚的见闻,绘绘色地形容那灯,那兵,还有那些节目。听得这些见识更少的乡人直瞪,个个惋叹自己昨日没有进城来赶这个热闹,又说今年乡唱唱戏,街头人潮汹涌,处处都是欢语,都是那橙红色的衣裤,人们的脸色还比衣裤更红。

  要是这种料子有深色的便好了,出去贩盐时实在也用得上,刘老大站在窗边眺望街景时心在焉地想,他已听马百户说起过这种‘仙衣’,的确结实,而且耐脏,哪怕踏入污泥,水一冲刷便干净了,实在是很便于干活的。只知为什么劳作的衣服用此贵的衣料染织——难道在六姐来的地方,这样的染织技术也是随处可见,可以这般抛费么?

  那必定是个刘老大无法想象的世界,想到这里,他禁连连摇头,暗斥自己荒唐,便是仙界怕都没有这么好,再说仙界中又哪有老百姓的容身地呢?——他由又想到了昨晚买活军的歌,‘来就没有救世主,也靠神仙皇帝’……

  此葳蕤了一,到半午,他的肚子饿得咕咕叫起来,思绪反而也随之清明了少,刘老大实也是个场上的人物,若是昨晚吓破了胆,绝会此堪。此时心绪渐平,便又有了那南闯北、刀口舔血的豪气,暗想道,“杀人过头点地,怕什么,鼎边糊还开,吃一碗去!”

  本地最好的酒菜,公推是县衙食堂,这个自然是刘老大吃到的,过年食堂也开,至于餐馆他平日吃过太多,此时也没那个耐心点菜,倒是鼎边糊这样的小吃,热热乎乎,冬日里来两碗最是便宜,再要个上三五个炸焦圈,来一碟卤海带卤豆干——昨日那《报菜名》里的卤木耳要是有便好了……

  刘老大中午没吃好,饿起来便难耐,收拾停当披了件来临城县新买的棉袄——他还买了十余件打算带回家去,这趟光买这买那就花了四十多两银子——楼挤到摊子上,见人多,便打算让摊主送进客栈,刚要招呼,身后便有人一拍肩膀,却是马百户家的少爷,道,“刘叔,我刚老远叫你,人太多了你听见——快去县衙!我爹爹知使了多少力,六姐晚饭前抽了半个时辰来见你!”

  一听说是六姐要见,周围人顿时肃然起敬,都让开路来,刘老大又哪还记得肚饿?当即追世侄的脚步,赶到县衙,只见虽是假期,里头却还有少吏目轮值,气氛严缝里奔跑,手里是拿糖人,就是举风车,还有擎炸鸡店的炸物的,舔叮叮糖的,凡是食铺都排了长队,吃食种类比腊月里更多了,还有城里住户的孩子也来凑热闹,站在街口指小吃摊胡乱喊‘芙蓉燕菜!’,这是听了昨日的相,念念忘还在学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