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5 章 明月清风(91)三更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明月清风(91)

  陆恒说到了其他几位福晋,“他们靠近漠北,臣觉得,跟她们适度的交往可以,但大可不必费太多的心思。”

  错了!漠北蒙古难道不是蒙古?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得想想以后!焉知之后没有用到她们的时候。

  五六七八福晋,得按照前面四个福晋一样,谨慎对待!哪怕暂时无所得,也不妨碍什么。人跟人的交情,跟做生意不一样!

  林雨桐就道,“好好休整一个冬天,来年还得你跑一次。这次去,邀请他们的商队,带着他们的货物前来!不需要都带着,有样品就行!咱们见货下订单都行!”

  只邀请蒙古商队吗?

  林雨桐就笑,“既然是蒙古商队,那你说,科尔沁这些部落可会来?”

  会吧!

  所以,邀请不邀请,代表后金的科尔沁,都是会来的。

  陆恒立功了,留一顿饭吧!吃饭的时候四爷就回来了,听陆恒又细细的说了一遍,四爷给了诸多的嘉奖。

  晚上的时候,四爷就又沉默了,批着折子,动不动就走神。

  林雨桐扭脸看他,“大明人口多,土地广,今年还没有海贸的奏报,估计再晚些就到了。蒙古的那么些产出,说实话,只羊毛一项,咱们朝廷给军备添装备,就能吃下一半。而蒙古又需要咱们的棉布,量极大。这么一来一往,其实,谁的日子都能好过一些。尤其是薯粉代替粮食,蒙古用肉也乐意换的。”

  主食终归是不可替代。

  “若是蒙古诸部从跟咱们的贸易里获利,部族稳定,人口饿不死……”林雨桐说着,就看四爷,“其实这么下去,格局就已经变了。”

  四爷没有言语,只问了一句,“你觉得咱们的番薯和玉米不会传到关外吗?”

  会的!会传到关外的!这个不会说你严防死守就能守住的。

  况且,中植了,汉人才能活的更好,才能保证汉人在关外的生活。

  当然了,这也会叫后金更加的稳固。

  林雨桐就明白四爷的意思了,“你是想着,既然拦不住,那就不如送个顺水人情?”

  可人情也不是那么好送的!你就是送了,别人也只会以为你软弱。

  四爷就说,“得想法子叫……来跟咱们求才成!”

  叫你家高祖父打发人来求你呀?

  呵呵!人家迟早会得到,又何必来求你!压根就不现实。

  “那位秋山先生送消息回来了。”四爷突然这么说了一句。

  石羊?他!“他说什么了?”

  “八旗屯垦,开始了。”

  林雨桐摇摇头,这个不用说四爷和自己也知道。八旗本来就从这个开始开始屯垦的!一牛录出十个男丁,然后牛四头,他们垦出来的粮,全上交国库。

  按照如今这垦荒数量,一个好的男劳力,三十亩地,那真是一点空闲的时间都没有。一个人就算是三十亩吧,算算这一牛录能收多少粮食,这都是明摆着的。

  人家是计丁授田的,八旗兵丁都能分到。

  这就是跟大明不一样的地方了。他们是打破了旧的,占有之后重新分配,这个速度要比大明这个庞然大物上修修补补来回调度要快捷的多。自家这边良田一时半会的弄不到手里,人家那边分出去的就是良田,其实是最大程度的保障了国力。

  一个男丁分田不少,但一个男丁交税一石。

  算算这个量!

  要是番薯和玉米的中子再传过去,国力更不可小觑。东北虽冷,只能中一季庄稼,但大片的黑土地,那就是个粮仓啊!

  就听四爷又道:“……后金大臣献粮比谁都踊跃,此功勋能与战功划等号。可大明,你就是嘉奖,大户愿意拿粮食出来吗?”

  不愿意!

  林雨桐客观的说了一句,“后金……本就是游牧出身,也没有过分积攒粮食的习惯。你不能背着粮食走,对吧?但是以农耕为主的汉人,一直就有存粮的习惯。一年收,三年不慌。不都是这样吗?但凡有办法的人家,家里存两三年吃不了的粮食应对灾害,才是正常的操作。”

  不拿出粮食,再正常不过了!

  不过是这么一比的话,就觉得人家好似能很快的把资源调度的弄不到手里,人家那边分出去的就是良田,其实是最大程度的保障了国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