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朱英的锦囊妙计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QQ文学 www.qqwenxue.cc,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 !



    “东家,老爷子又来了。”



    “嗯,把早点上了吧。”



    茶楼二层,朱安的独立雅间,朱元璋轻车熟路的走了进来,笑着问道。



    “今天给咱安排了什么好吃的呢。”



    朱英无奈道:“我这里的早点,都被你吃了两轮了,哪还有什么新鲜花样呢。”



    “好吧,大孙你也没吃吧,来,一起吃。”朱元璋坐下直接说道。



    朱英对于老爷子的这个社交牛逼症,也算是适应了。



    一口一个大孙不谈,在茶楼吃东西,就从没结过账。



    白吃白喝,还把自己当孙子使唤,也是没谁了。



    吃到一半的时候,朱元璋突然感叹道:“咱在这里吃着美味,可城外那些人呐,却是连树皮都要抢夺。”



    朱英白眼一翻,道:“老爷子,有话直说就行了,何必这般拐弯抹角。”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昨天我可是调了二十石的粮食过去应灾。”



    朱元璋一愣,顿时就开心的笑了起来。



    关于茶楼的动静,朱元璋自然是安排锦衣卫多加关注。



    便是在几天前,茶楼这边突然开始大量采购粮食。



    这么多的粮食,朱元璋顿时就感觉,可能自己的大孙在囤货居奇。



    怎么说大孙也是个商人。



    做这些事情,不算奇怪。



    只是朱元璋心中有些难以接受。



    便是想着开导一番。



    只是没想到才刚刚开始问话,就得到这么一个结果。



    却是误会了大孙。



    “咱就知道,大孙和那些心眼贼坏的商贾们,完全不一样。”



    朱元璋称赞道。



    朱英吃了口包子,叹道:“略尽微薄之力罢了,终究不过是杯水车薪。”



    以现在朱英的看法,现在的大明每个人,都几乎相当于他的老祖宗级别了。



    指不定哪个流民,就是自己后世的某个先祖。



    这要是因为蝴蝶效应影响,让自己的先祖给饿死了。那么后世的自己,可能就不存在了。



    “可别这么想,二十石粮食可不少了,煮成稀粥,这可要活不少人呢。”



    朱元璋肯定的说道。



    大明一石约等于后世九十四公斤,朱英这一手,便是三千多斤的粮食。



    饥荒前,一两银子就能够买一石大米了,宝钞两贯钞。



    现如今许多粮商囤货局奇,价格飙涨,十两银子一石还有价无市。



    更有许多粮商,大明宝钞都不收。



    当然不是明的不收,而是直接宣布没粮了,暗地里用银子交易。



    现在二十贯钞,都买不到一石的粮食。



    市面上,都是官府开粮仓,在平抑物价,不过已然是按户籍限购了。



    朱英能搞到这么多粮食送出去,还是暗地里花了大价钱。



    “却也是治标不治本呐。”朱英感慨道。



    “这些该死的商人,每逢灾荒便是如此,咱真的想亲手把他们都给宰了。还有价无市。



    更有许多粮商,大明宝钞都不收。



    当然不是明的不收,而是直接宣布没粮了,暗地里用银子交易。



    现在二十贯钞,都买不到一石的粮食。



    市面上,都是官府开粮仓,在平抑物价,不过已然是按户籍限购了。



    朱英能搞到这么多粮食送出去,还是暗地里花了大价钱。



    “却也是治标不治本呐。”朱英感慨道。



    “这些该死的商人,每逢灾荒便是如此,咱真的想亲手把他们都给宰了。”



    朱元璋有些气愤的说道。



    “省省吧,别人藏家里不卖,你能有啥办法,难不成还真去抢,那跟盗匪有什么区别。”



    朱英说道。



    朱元璋无奈的点头,哪怕他是皇帝,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没有办法。



    唯有印刷大明宝钞,外地调粮。



    善良的粮商,其实还是有,只是鱼龙混杂,难以摸清。



    说到这里,朱元璋说道:“可怜陛下哟,为了这灾荒的事情,都愁白了头发,咱看在眼里,真就是心疼。”



    “咱看唐宋史记,也为有这般灾荒,自元后,便是这中原大地,灾荒不断,也不知是不是老天的惩罚。”



    朱英闻言,犹豫了一下,微微沉默过后,坦然说道:“其实就大明的粮食而言,面对各种灾情,在粮食总数上还是够用的。”



    “若是上下一心,共度难关,也不见得会有如此多流民出现。”



    朱元璋点头道:“这倒是实话,只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哪家会愿意把粮食拿出来分给别人。”



    “其实,倒也不是没有办法可想。”朱英神色平静的说道。



    朱元璋眼睛一亮,忙问道:“大孙有可法子,给咱说来听听。”



    他并未指望大孙真的能想出什么好的法子来。



    不过在朱元璋的心中,大孙是日后的大明皇帝,对于处理灾荒的学习,自然极为重要。



    流落在外这么多年,朱元璋也不知道大孙如今的才华如何。



    这次过来,也存在着考校摸底的意思。



    “以工代赈,老爷子应该很清楚吧。”朱英问道。



    朱元璋微微皱眉道:“这个咱自然清楚。”



    就在昨日早朝,他还用以工代赈的方式,下令召集三千民夫去挖大孙的陵墓呢。



    只是大孙的这话,让他不是很满意,这法子自古就有,终究是大明官府承担,意义不大。



    “清楚就好,我说的法子,便是这以工代赈的变法。”



    “自古以来,以工代赈,便是由官府招募,换个角度去想,实则民间乡绅,勋贵去以工代赈会如何。”朱英缓缓说道。



    朱元璋眉头皱得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