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走近科学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第十五幕:首都广播影视职业学院,劝学楼后期教室。】

  “于老师,你看我这个还有什么问题?”

  王太卡坐在旁边,电脑前是一个男老师正在看王太卡的作品。

  “题材好,内容也深刻。就是......”于老师皱着眉:“你这个整体节奏,问题很大。之前你拍摄的微电影都没有这个问题,但是这个......有点乱了。”

  王太卡苦笑:“纪录片,我是真的一头雾水。所以来请教老师。我这个怎么能弄的更好一点。”

  “你平时看纪录片吗?”于老师问道。

  王太卡尴尬道:“其实不怎么看。我也就小时候看过动物世界。”

  “这不就得了。纪录片嘛,和常规的视频还是有差别的。”于老师说道:“我看你就是懒,所以直接来请教了。”

  王太卡笑了笑:“老师,占用你的休息时间了,晚上我请你吃烤冷面。”

  “你还真的说得出口!五块钱的烤冷面把我打发了?上课都不会这么便宜,你啊!就是不吃亏!”于老师笑了笑,对于爱提问的学生他本来也是喜欢的,所以就给王太卡讲解着。

  “一个好的导演,是懂得如何把握影片节奏的导演,掌握好影片的节奏,才能真正操控观众的心里。电影是如此,电视剧也是如此。纪录片虽然很宽松,但是区别专业与否的标准,其实还是在节奏感的问题。你要知道,一部影片的节奏不仅涉及声学,光学,文学,还甚至涉及到心理学。”

  王太卡挠挠头:“老师,你说的太远了。能不能就根据这个,分析一下。我就是问问纪录片的就行了。”

  “哼,不求上进!”于老师说道:“首先是时间的跨度,你要知道,人对时间的感受是极不稳定的。人的时间感极易受到具体的心理状态的影响。人人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即当我们在等人的时候,或空闲的时候,或者你上课的时候,就会感到时间过得慢,所谓度日如年,或时间停滞了。但是当你在玩游戏,或者和女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却感到时间过得太快,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对了......你好像没有女朋友。”

  “老师我不问了,我这就走。”王太卡哭笑不得:“这怎么还带扎心的呢?”

  “哈哈!好,话题回来。其实时间的感知,是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所支配。一是心理状态,如焦急或精神集中,一是闲与忙,亦即接信息的多寡。信息少即闲,时间流程显得慢,信息多即忙,时间不够用,显得快。”

  王太卡恍然:“所以影片的节奏感之一来自于传达的信息,由于信息量和展现方式的频率决定,这就是影片的节奏?”

  “答对了!”于老师继续说道:“影片中的视觉因素,比如光、色彩、线条和轮廓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节奏是通过各种有规律的变化而产生的。过于理论的东西,我就不跟你讲解了。但是基础的,比如摄影机的各种运动、角度以及各种光学技巧:淡入、淡出、叠化等也都包含有节奏因素,变焦又可产生另一种独特的节奏感。”

  王太卡想了想,说道:“这种节奏主要是在电影电视剧里可以多用到,可是纪录片不行,纪录片就是贵在真实。”

  “别太狭隘,纪录片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于老师说道:“一部好的纪录片,其实是不弱于电影的。也可以有自己的起承转合,开始和结局,人物的设定。怎么说呢......你小时候看过央视的《走近科学》吧?”

  “啊,哦,对,走近......那是科学吗?”王太卡想笑。

  “毕竟是央视啊,观众都觉得这么很傻,但其实这确实最聪明的办法,而且拍摄制作的那些人,也是很有才华的。”于老师说道:“你年纪小,所以体会不到那种变化。封建迷信这些东西啊,其实在社会上还是根深蒂固。我们国家发展的很好,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有封建迷信的存在。大城市是如此,那些偏远的农村就更是了。”

  “国家努力推动全民素质,可是你要知道,传出谣言很容易,但是澄清谣言却很难。因为人就是一种很喜欢恐慌的存在。所以那些科普的书,没多少人看,也没有人愿意相信。所以这一档节目,先是用那些常见的异常事件吸引大家的眼球,然后再用几乎荒诞但是科学的方法解释。日久天长,当人们在看到相似的事情之后,就不会轻易的被牛鬼蛇神所哄骗。”

  于老师说道:“所以你看,这是只有聪明人才能做出来的事情。聪明人往往需要用一种看起来比sp;“别太狭隘,纪录片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于老师说道:“一部好的纪录片,其实是不弱于电影的。也可以有自己的起承转合,开始和结局,人物的设定。怎么说呢......你小时候看过央视的《走近科学》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