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齐平:又到我人前显圣的时候了(五千字求订阅月票)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另外一边,皇帝离开城南小院后,便急匆匆,与等在不远处的侍卫汇合,钻入马车:

  “回宫!”

  “是。”穿着便服的侍卫们应声,同时有些疑惑,心想陛下来的时候,分明愁眉不展,怎么回来时,喜笑颜开。

  车马一路返回皇宫。

  皇帝快步换了龙袍,然后再次吩咐太监传令,将几位重臣又叫了回来。

  六部尚书们一头雾水,心想这是怎么了,上午刚见过,这才几个时辰?

  天都快黑了,又召见。

  心中郁闷,但身体还是老实地赶去宫中,踩着暮色,入了弘德殿。

  “陛下有什么吩咐?莫非是宛州有变?”工部尚书问。

  张谏之与黄镛等人也是疑惑。

  皇帝脸上的轻松,是清晰可辨的。

  “宛州灾情并无变化,此番召众卿来,是探讨以工代赈之法。”皇帝微笑说。

  以工代赈?

  大臣们疑惑,只觉的这词耳熟,又陌生,工部尚书试探问:

  “陛下所说,可是工赈?这……只怕有些难……”

  其余大臣也是类似心态,想着工赈也非什么新鲜法子,但粮食都运不进,还说什么。

  “陛下三思。”

  “陛下,此事还欠考量……”

  上首,皇帝微笑地看着臣子们劝谏,不解的模样,体会到了不久前,齐平享受过的爽感……

  待群臣发言完毕,他才施施然道:

  “朕所说的‘以工代赈’与古来‘工赈’却有不同……”

  接着,他将齐平的方案,换了个形式说了一遍,只听的大臣们惊讶振奋。

  “妙啊,此法甚妙,发动民间……倒是往前没试过的方法。”

  户部老尚书振奋,他是最激动的,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少出钱。

  “此法,的确可以一试。”张谏之谨慎支持。

  整个方案各方面都很完备,可行性极高。

  至于分润税收这个问题,若是其余大臣提出该方案,大家免不了痛批一通,但这法子是皇帝本人说的……就不重要了。

  “陛下,此等新法,不知是何人提出?”老首辅好奇问。

  众人也好奇看来。

  皇帝一脸蒙娜丽莎式微笑:“这个,你们便无须问了。”

  ……

  群臣一头雾水地离开了,立即着手,回衙门拟定新式工赈法。

  心情大好的皇帝晚上多吃了两碗饭,旋即趁着夜色不深,摆驾华清宫。

  “皇兄怎么来了?”长公主永宁诧异。

  知道皇帝忙碌,一般也只是自己去探望,少有反过来的道理。

  皇帝笑容满面:“永宁,你这次可是替朕解了一桩烦恼啊。”

  永宁:??

  接着,皇帝便拉着妹子,单独将下午,在城南的事,说了一番。

  恩,虽然答应了齐平不外传,但给自家妹子说,总不算外传吧?

  主要是不说憋得慌……

  齐平?太傅?救灾良方?

  等皇帝走了,长公主都是懵懵的,满脸的不可思议。

  一来,是此番巧合,实在很戏剧化。

  二来,她虽知晓齐平眼界非寻常人可比,且才华横溢,但也从未妄想过,他会对民生有何等见解。

  更遑论,令皇兄与满朝文武都赞叹的法子?

  夜色中,一脸书卷气,眸若秋水,穿浅紫色宫裙的长公主坐在书房里,托腮,有些失神:

  “终究,还是小瞧了你么……”

  ……

  云家宅院里。

  皇帝走后,齐平又跟老爷子闲聊了一阵,末了,得知云老爷子偶尔在给一些后辈教书,齐平眼睛一亮,开玩笑般道:

  “那这样,不如我让妹子经常过来,您有空的话,也教一教她。”

  齐姝识字,这要托死去老爹的福,但也仅限于此了。

  从未正经读过书。

  虽然在这个时代,很正常,但齐平还是想让她多增长点学问。

  如今经济也宽裕了,但这年代的学堂也不收女学生,就很难。

  眼下隔壁邻居就有个退休老教师,再好不过,也不指望学什么,但凡能把气质提上来,就很满意了。

  “好啊,老朽正闲的无聊,我那孙女,也不爱读书。”云老眉开眼笑,一口答应下来。

  这般回答,若是给京都权贵们知晓了,恐要大跌眼镜。

  要知道,帝师亲自教导,这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

  “得嘞,有您这话就成,今天没准备,过两天我准备一份束脩。”齐平是一点不客气。

  云老苦笑。

  不远处,花坛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