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邀请投资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定下来了基调,接下来保罗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参与《决胜二十一点》的后期制作,随着参与的工作越来越多,他的能力也在提升。

  就像是杜奇·查理曼评价的那样,保罗或许缺乏经验,但理论知识很丰富,学习能力却很突出。

  等到影片剪辑彻底完成之后,保罗已经能自己独立完成绝大多数剪辑方面的工作,也能从如同乱麻般的镜头中,找到合适的剪辑点,把拍摄的素材最终变成自己构想中的模样。

  可以说,相当于从一个完全的菜鸟,变成了一个蹩手蹩脚的半生手,关键是理论上知识的丰富,对于保罗来说已经足够了。

  为了能尽快完成后期制作,剪辑师弗兰克和导演杜奇·查理曼干脆住在了工作室,每天除了休息和吃饭,几乎都在工作中渡过。

  到了元旦这一天,保罗没有继续参加剪辑,而是应邀请,和宁语薇一起去参加洛杉矶大使馆的元旦晚会。

  通常来讲,现在的大使馆举办类似的晚会,都是为了增加凝聚力。

  1978年6月23日,邓公在听取教育部关于清华大学的工作汇报时,对派遣留学生问题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

  这拉开了中国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的序幕,中国留学史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同年12月26日,改革开放后的首批52名访问学者起程赴美,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在此后的10年间,以公派生为主流的留学生被派向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美、英、日、德、法,还有加拿大、比利时等国家,每年派出的数量超过3000人。

  于是,在后来的年代里我们看到了一批批以“精英”为标记的“海归”们。

  1985年,中国取消了“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中国向外派留学生的大门才完全打开,“出国热”在全国迅速升温。

  此时中国大陆在美国留学的学生累积已经接近四万人,而这些来到美国的留学生,都是政府资助的公费生,也都是挑选出来的优秀人才。

  虽然这个年代的留学生出现了不少外逃的,但真正回到国内的,最终都成为了支持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

  而且保罗可是知道,现在的八十年代,美国大学的费用虽然还没有达到新世纪之后那么丧心病狂,但依然很高,每年单单是学费就接近三千美元。

  这不到四万的留学生,每年留学生的学费、生活补助加起来就要一亿美元,他们四年学成,代表着从1978年到现在,中国一共为留学生花费至少四亿美元。

  听起来似乎不多,可也要考虑到,1986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可是只有二十亿美元出头,这年头国家用钱的地方多着呢,愿意为派遣留学生,承受这么大的一笔开销,可见其中的决心有多大。

  当然,这样做最终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回报,对于这个决定的人,重生在这个时代之后,保罗也就更加充满了敬佩。

  因为参加元旦晚会的都是中国的留学生,保罗这个外国人就显得格外显眼了,好在这些留学生大多见惯了外国人,最多也只是有一些好奇保罗为什么会出现,并没有强势围观之类的。

  虽然保罗说过,就将他当做一个普通的参加晚会的人,但大使馆这边在他到了之后,还是专门安排了人接待,趁着晚会正式开始之前,将保罗请到了李大使的办公室。

  这是一个三十多岁出头的中年男子,气质和打扮有一些类似于保罗上一世看过影视剧中的样子。

  简单地寒暄了一下,聊了一下保罗对中国的看法,确认了保罗怀有很高的善意,李大使最终说出来了自己的目的:

  “保罗先生,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后,一直支持外国资本来我们国家进行投资,为此也提供了相当优惠的政策,保罗先生年纪轻轻就做出来了一番事业,不知道有没有兴趣来我们国家投资。”

  很显然,对方专门邀请保罗过来,自然不可能就是单纯的让你来看一看晚会,大家联欢一下,这是在知道了保罗是一位富豪之后,来拉投资了。

  本来就有意前往中国投资,不过并不是现在,面对对方的邀请,保罗只能够道:

  “我对于中国的文化也一直很感兴趣,想要有机会前去看一看,不过近期我的事情排的很满……”

  眼看保罗隐隐露出愿意去投资的想法,李大使也是喜出望外,道:

  “保罗先生有意来我们国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