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俺们合作社and山根绿色生态园(二合一)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俺们合作社,是赵安国他们成立的合作社的名子。非常接地气。

  合作社设立了一名社长,三名副社长。聘请了一名专门的财务人员管理合作社财务。下设各坊:兔场、编织坊、绿菜坊、大田坊、山林坊。各坊有牵头负责管理人。全合作社实行统一打底工资制。一丁点工资,并没有比生产队换算的工分高多少。但是各坊独自实行经济核算,又有各自收入比例的提成。这两项加在一起可就要好多了。

  对于工作上,常是交差在一起的。

  往往一家子里,各坊都有一个人。所以大家基本上帮忙帮的都乐呵呵的。比如绿菜坊前一段时间要翻地建大棚,那就要大田坊的拖拉机去翻地,大田坊和山林坊的壮劳力全都都去帮忙了。而山林坊里前几天集中采山货,其它各坊的全部都跑去给清理,收拾去了。

  各坊除了留有维持日常的工作需要的人员外,其他人员都是听管理人安排,有序中又有灵活调整。

  合作社总办公地先设立在原先的兔场。一间大房子,几张大桌子,墙上贴的是合作社的构成框架以及各项规章制度。除此别的全无,条件非常的艰苦。大家不以为意,每日里上班时,下班时,各坊领导人都会聚在一起,说着坊里面的问题或者来日工作的安排,调度。

  比一开始的混乱,明显好了很多。但是里面狗屁倒灶,鸡毛蒜皮的事也不少,这下就显出原大队长和老支书的能力了。基本上都摆的平平的。

  另外编织坊的工作间也是设立在这里的,大家起社初,就加班加点的给编织坊盖了三间泥瓦房。不过为了照顾老头们的眼神,设计的如兔坊一样,落地的大窗户,只不过兔坊的窗户只有框,而编织坊的窗户全是大块的玻璃。就如同军人服务社的玻璃窗一样。

  泥瓦房外表虽然一般,但里面实在的是好。

  大家给盘了一水溜的大烧炕,留了吸炉灶口,天稍一凉,炕和灶就烧了起来,灶上有编织坊人家自已置办的大长嘴壶,老头们听着广播,做着活,累了喝两杯水,在铺着自家编的竹席的大热炕躺一会,那日子过得,用赵勇的话说:“神仙都不换。”

  随着天气转冷,社里的人早晚一来,就都挤到这边来了。这里成了大家的革命根据地了。

  再说棉棉这边。

  李战军帮着签订了承包协议后,几个小的并没有着急下手,而是先就那样放着了。

  不放着也不行啊,就算有钱也找不到人,大家都忙着种春小麦。

  因为分产到户的事情,今年秋里的麦子播种的晚了不少时候。

  这会儿,大家都抢着播种呢。耽误了时节可不得了。公粮交不了,吃都没得吃。赵安国大田坊的几个开拖拉机的,轮着开车换休,车子几乎除了白天,大晚上的也会在地里漂着。三乡五里的,走进一个村,就掉进去了。犁完、打完了才能出来,甚至有人还会来家专门等着。

  何月香所在的小饰品坊一样,李战军的军区服务社开业的时候,要了一批小玩意,除了特意制定的外,其余自由发挥,到时全收。这群女人做起活来,那就什么都忘了。

  棉棉家原先的兔棚,兔子交到队里后,棉棉找李战军买了大玻璃,把窗户全装成上玻璃。采光性特别的好,地面收拾平整。靠窗一溜,缝纫机两侧是赵安国用木板做的工作台。两门口侧的小炕烧的热呼呼的,进去后温暖如春。来过的媳妇们都爱上了这里,后来做活的时候干脆都跑过来了。好的一点就是,都还知道没把娃娃带过来,要不然,棉棉肯定要抓瞎。

  不过话说回来,分了地后,大家时间多多了,老人下地的不多,几乎都有时间在家带娃了。

  棉棉的事情也多,但是她不着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她也这样劝过大家,但是没人搭理她。所以她就自己一天慢悠悠的晃着。每天雷打不动的练字,做好吃的喂大人、喂自己、喂小凡和小琳还外带着何保良同张毅。

  仨小的现在基本上都是舅婆在带,就在后面何月香做活那地。

  分了地,舅婆和舅爷就搬下来了,也不住别的地,棉棉让舅婆、舅爷同她一起睡在厦子里,俩人都没答应。俩人看上现在何月香做工的原兔子窝那块地方了,说是敞亮,舒坦。晚上就住兔棚里的小炕上。棉棉和何月香给缝了两铺新铺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