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宗南战记·恒煊(六)下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恒煊七日内收复尔城,又往西南三天至贝城,贝城守军不过一千,被恒煊轻易收复。

  恒煊大军还剩二千五百人,就驻扎在贝城,第二天严阳处传来消息,严阳大军追上之前围攻恩城的毗荼人主力,大胜而归。

  恩城大夫传来消息,已收复四城,加上恒煊收复的两城,安国已将毗荼人占去的六城全部收复。

  恒煊留陶庸与大军在贝城,自己与叶柏往恩城议事。与严阳,宁峥叙事后,严阳沉声:

  “公子司已多次催促我,准备与公子彦展开今年第二次大战,我实在推脱不过去了。”

  宁峥叹了口气:

  “国事坚难,二位公子如能早分胜负,赶快登侯位,我们这些边境大夫才能消停会。”

  严阳又转头对恒煊道:

  “还望贤侄再帮助恩城大夫一段时间,如果不出意外,这次二位公子就能分出胜负,我会立马向其他大夫借得一船。”

  宁峥也道:

  “毗荼人经此一败,一时半会也无力攻来,就拜托恒大夫就驻守贝城,可凑齐三千人马,军械物资,在下也会按时按量送到。”

  恒煊知道自己暂时离不开安国,于是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愿效其劳。”

  于是严阳北归,恒煊又回贝城,暂管贝城防务。贝城周围本有十几个村庄,见毗荼人来掠纷纷逃散,收复贝城一月后,见局势稳定,也陆陆续续的回来。

  这些人都暂时归恒煊管,恒煊安排他们修缮城墙,分发种子恢复生产,这只是一些小权力,但让恒煊体验到了管理组织的乐趣,对各种大小事务乐此不疲,专心投入。

  从离开芳国,恒煊精神就一直紧绷着,现在放松下来,就经带着陶庸,叶柏二人出城巡视,当站在一座山丘上,望着那永恒散发光辉温暖的红日,涌动漂浮的白云下那奔流不息的河流,一望无际的平原,平原上整齐划一的农田,农田间矗立着的村庄。

  恒煊就想起生他养他的故土,他探寻过的密林,那清幽的林阴无数次激发起他的好奇心。第一次意识到故乡的水就是比外面的水要甜,玩耍过的小溪,童时在溪边洗澡,母亲就会在旁边全神贯注的盯着他……

  不能再细想。

  恒煊常常与叶柏等人谈话时,一下就不说话了,望着东方出神了。他感受到从东面海上,掠过平原吹来的风,拂在脸上又钻进衣服,接触皮肤。

  这不是故乡的风,故乡是温柔带有暖意的,而这里风是只有热气与烦闷。

  于是恒煊又发自内心的渴望,渴望回去,渴望他的土地,渴望他的村庄,幻想组织人力去开发荒地,修建沟渠,他要在攀府的领地上鼓励人民耕耘,扩建道路,修整城墙。这种改变与建设光是想法就让他极其兴奋。

  他知道这片土地不是他的,他只是代管,但他知道自已是有土地与人民的。

  他想念那一切想得快要发疯了,他感觉自己血液在流失,肉体在腐朽,甚至幻听到苍蝇在自己周围盘旋的声音,只因站在生养他的故乡之外的土地上。

  恒煊痛苦至极,常在深夜忽然醒来,瞪着眼睛注视着虚无却又浓厚的黑暗,无数次发誓他一定要回去,精神亢奋,睡眠极少。

  震旦地形北宽南窄,最北端是雅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接着是西北方延伸到海边的印河平原,北方是恒河平原。

  再南下是震旦高原,西高东低,虽是高原,但被众多河流冲刷切割成碎片状,形成众多河岸谷地,整体低矮平缓,两侧是东止山脉,西止山脉,近海处是平原。

  “从东止山脉往南,安国以下是坎纳,贡德,卡纳,图鲁等毗荼四部,西止山脉以南是科达瓦,这五部靠海。

  另三部在高原南部,从北往南依次是马拉雅,泰米,泰卢。”

  恒煊一行随安国士族到了东止山脉与沿海平原交接处,站在一山丘,安国士族对恒煊等芳国人介绍毗荼人的大致情况。

  “这部中,以占据沿海平地的五部人口较多,他们也有不弱于我们宗华人的农业技术。

  而且阁下应该也看见了,毗荼人的军事上无论是军械,军制都很成熟。并不是一般蛮人所能拥有的。

  他们也有君主,臣子,能筑城。毗荼人从震旦西北,被一路赶到最南端,总实力应该与安国相当,但分成部,彼此间也多有仇恨。形北宽南窄,最北端是雅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接着是西北方延伸到海边的印河平原,北方是恒河平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