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宗南,震旦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恒帝二十七年,恒帝于伊河中游建瓦城(曼德勒),册封嫡二子皇子共为甸王,授礼南方之玉器赤璋,现在及以后,所有甸地诸侯皆受甸王管辖节制。

  如希王一般,甸王也有册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援与封地领民的权力。甸地和希王诸侯也不再朝天子,而是朝王,王再朝天子。

  瓦城初有三万人,恒帝又在伊河下游三角洲平原修养光(仰光),初有一万人,锡河上河修内都(内比都),初有一万人。

  三城皆为甸王共所有,称三王畿,瓦城为北王畿,养光为南王畿,内都为东王畿。

  恒帝三十年,卫氏南迁,于伊河中游东岸,瓦城下方,建敏城(敏建),初有二万人,又在下游建卑城(卑谬),初一万五千人。

  卫向已死,恒帝册封长子卫告为建公在敏城,次子卫冲为勃侯在卑城。

  恒帝三十三年,田氏南迁于钦江(钦墩江)下游建蒙邑(蒙育瓦),初二万人。在若山(若开山)南边,临海的平原上建兑城(实兑),初一万人。

  恒帝册封田光为屏侯于蒙邑,次子田丹为实伯于兑城。

  这是第一阶段的分封,共有一王一公六侯一伯。

  恒帝也不是在乱分封。建公,屏侯一南一西负责供卫甸王的北王畿地区,卑城是扇形冲积平的扇端,负责供卫南王畿地区。

  整个甸地,北高南低,东,西,北三方大山脉环绕,相互间隔处皆有水系注入伊河,伊河与这支流如同扇子的扇骨,整个甸地就是俯在其上的扇面。

  能够串联起各个依河而建的大规模人类定居点,实现经济,文化交流,政治,军事互通。

  三大王畿,瓦城地处伊河中段河谷,乃兵家形胜之地,容易控制各路诸侯,是整个甸地的政治中心。

  养光占据适合农业种植的三角洲平原,以养光一城之力也开发不出这么大块平原,所以会分封其他诸侯。

  可以预见,三角洲地区日后会是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的重要地区,所以要建南王畿养光以控制这里。

  东王畿内都是在三面环山向南而行的山谷地带,易守难攻,是恒帝计划中甸王向东南方开拓的前哨站。

  从恒帝四年开始计划南征,恒帝十八年打通南征道,恒帝二十年第一批移民到达甸地建立第一座城池,恒帝三十三年第一阶段南拓结束,共用二十九年,总计移民二十五万。恒帝已四十八岁。

  在一边南征开拓的同时,恒帝与支持南征的诸侯氏族联合起来进攻之前不同意南征的诸侯――以不孝非人的名义,天子下诏。

  这些做有多方面考量,一是支持南征的诸侯不能将所有财富都能带,人也只能带走少部分。

  有的诸侯是举族南迁,有的是开辟分家,再到建设新领地,需要各种工具,皮革,海量的粮食物质,在南拓道上就要消耗一半,因为攀,绍,保三家南拓道上诸侯可不是慈善家,免费供应食物和住所。

  所以正好天子号召,又有依据,于是联合起来灭掉了宗华全部独立小氏族,大诸侯一半,九华氏中三川,中川,中臣被击败后,恒帝除去九华族之名,如之前尚华氏般,去名去爵去地去民。

  被击败的诸侯及家臣,全被贬为平民,他们积累的财富,尽被胜者诸侯所夺,再强迁其民。

  其封地领民全为天子直辖,如此一来,畿内,德阳,眉,乐,绵阳,广元,宜地联成一片,尽为天子帝畿。

  这就是恒帝在南拓的同时进行的另一个计划――天府无诸侯!

  在扩大宗华势力泛围的同时,扩大天子的力量,大量的人口和历代积累的财富堆积在天府这个狭小的地区。

  恒帝就是挤牙膏,摊馅饼,用各种手段将天府众多的人口财富推挤出去,将宗华在地理上的面积短时间内扩大。并促进宗华的新兴增涨。

  如同火山爆发,将积蓄的能量发泄出来,如不倾泻到更大更广的地方,这种能量就会互相消耗,至到没有。

  第二阶段移民在恒帝三十四年开始,这批多为天府诸侯与八方也参与,要在甸地建立分家。

  多在伊江二岸河谷建城,还有三角洲平原。恒帝共册封一公,四侯,十二伯,三十三子,到恒帝四十四年结束,由于绍,保二侯对云地的开拓,所以能对南拓道提供更多补给,十年间就有二十二万人移民。

  恒帝四十五年,第三阶段开始,恒帝亲领三万移民,恒帝生有嫡三子,庶一子。庶子皇子庄随行南下。

  恒帝沿南拓道往下,于诏邑东行开拓,建楚雄城,留一万人,又东行至一大湖,攻破当地部落,抓俘虏修滇城,湖取名滇池。封皇子庄为滇公,得楚雄,滇池二城,恒帝回绍邑。

  恒帝四十六年,嫡二子皇子申领三万移民南下至绍邑,二人汇合南下至瓦城,甸王出城三十里,领甸地大半诸侯力量,大量的人口和历代积累的财富堆积在天府这个狭小的地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