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南征四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从恒帝四年至十八年,共用十四年时间,动用畿内,攀方无数人力,物力,终于凿穿了一条攀邑至盈将,全长七百多公里的城寨串联起来的通道。

  从攀邑始,华平,永邑,宾邑,诏邑四(大理),永平,保山邑,腾中,梁城,盈将,其中诏邑为中间修大城,其余八邑修中城,又有木寨。而华都到盈将有一千五百公里以上的路途要走,而且百分之八十的道路全是崎岖山地。

  恒帝独断,众臣劝助不了,于是留卫向镇守华都,恒帝与田光带领首批二万三千移民南下,这二万三千人中,有工匠一千,士族五百,兵卒三千,其余全是平民,近五千户。

  部队中有牛八百,马三千,希王受封后回到希玉疯了般,号召整个希国支持天子的,宗华的南征大业,而各卿大夫竟见华阳公变成了王,并有封建公侯等五爵的权力,也是全力支持。

  从玉邑至华都长达一千二百公里的路上,用最大的运输能力,运送玉石,马匹,皮革,黄金,以入贡的形式送于华都。

  而恒帝不要玉石,黄金之数,只需入马区就很行了,携带东西只会走得更慢,于是希王又尽送马。

  但还是太少了,马匹需要吃东西,一次牵太多马匹,玉华通道上的引卫氏本来就较贫穷,根本负担不起,只能一年一批五千,途中还有耗损(风宗记忆在每次重新在某后代身上继承时,大部分将消失,余下的也会碎片化,互相实联。

  比如恒帝知道‘纸’,但记不起它的作用,性质,材质,样式与做法,同样记不起‘铁’,也不知道马掌钉。

  越是有实体性的东西如,纸,笔,铁,马鞍,就遗失的越多,反而是概念性的如王,文明,制度,地理,反而能遗传较多。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记忆库终究是有限的,即使风宗基因突变,但也没扩大记忆库,而后世觉醒时,如华帝就有风宗的记忆,而恒帝就同时有华帝,风宗二世,加上自己的记忆,所以大脑承受不住,自动删除了又有实体性又有概念性的东西,断开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而概念性的反而保存的更完整’。

  最后到华都的就这些马了。

  从华都至攀邑有近七百公里路,十之八九皆是山路,移民中妇女儿童都有,有的山路只能二个人并行,侧面就是万丈悬崖,两万人一天都移动不了十公里。

  一天能有二十公已经是快的了,走了七八天就得歇息一日,十几天了还未到邛邑。而如此下去,从华都到盈将得猴年马月了。

  这是恒帝急中生智,命造竹筏,顺安宁河而下入雅砻江至攀邑,虽节省时一半,但由于是一筏一户人,多有倾覆,就是一户人中老少男女皆沉江,一户皆亡。

  到攀邑统计时,有二百户有的沉江,有的冲进下游,不知所综。

  恒帝经过一月的颠簸劳累,瘦了一大圈,到攀邑时几乎站不起,双腿直打颤,脚掌与大腿内侧全磨破皮。只能瘫在殿中,一手肘靠地,支半身倾斜,闭眼听人奏报

  听闻所报,恒帝沉默良久,睁眼,就要站起,卫向之子卫告与田光要扶,恒帝一挥手,硬着站了起来,摇晃几步稳住了,卫告拿来一木杖,桓帝未拒绝。

  走到移民休息的帐篷区,所有人都不成人形,蓬头垢面,如人形骷髅,双目无神,精神萎靡不振,摊坐于地。

  能携带的东西只有神主牌,镰刀一些小农具,和少有的衣服,还有种子。

  这都是平民,在畿内安居乐业,大部分都有土地,即便上交贵族,也能维持温饱,妇女平时采麻织布,大部分交给贵族,少数供一家人穿。

  但天子一道诏令,就得举家迁走,土地房屋皆无,什么文明昌盛,人的特质,祖先的品德离他们太远了,既不识字,没日没夜的劳作也不允许他们想太多。

  恨天子吗?恨诸侯公卿吗?

  当然恨,但没办法,现在更是没力气恨了。都只想躺下休息,只想做梦,像永久的休息,永久的做梦,于是又有几百人躺下就起不来了。

  兵卒比平民好不到那去,戈予刀剑都拿不起来了,此时只要一百个人就能如割杂草一样割破他们喉咙,甚至这一百人都会割累,

  士族同样疲惫,开始打退堂鼓了,这才走了不到一半,已经没半条命了,还开拓什么功业呀,不如半路逃走,尚可活命。

  恒帝进入帐篷区,身后一班大臣随从,也没了贵族样,头发散乱,衣服这被扯破,那里污垢。

  兵卒认出恒帝,纷纷行礼,如同分开水流一般,平民退至道路二边,头埋于地,有的藏在帐篷,吓得不敢出来。

  恒帝一路看,一句话不说。回攀邑,就有一支持南征的士族进言,道路太过艰辛,即便到了甸地,怕是人也不存一半了。最后泣声道:

  “非是小臣惧死,陛下尚且亲征,受r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