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华都时代十八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第四十章华都时代十八

  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总结起来,无非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者,长远来讲叛军自反叛已近三月,战况愈久人愈疲,而太傅一接到攀侯奏表,就日夜兼程赶在邛邑被破之前,到了邛邑。所以时间上,太傅已占了先机。短的来讲,此时无风无雨,天公作美。对交战双方都有利弊。

  地利者,双方都位于平原谷地,但太傅是客,叛军是本地人,不过太傅东面有邛邑,互相支援。西面则是自北南流,从冕邑至邛邑,再往南下。为了这场战争,华阴,少华二氏出动上千民夫,肩挑车推,将后勤补给运到冕邑,再用上百艘竹筏,顺河而下。不知节省多少人力物力。所以地利也在太傅。

  人和者,天子有命,华阴,少华,攀方上下一心,此心齐也。而叛军与蛮人互有隔阂,此心不齐也。太博一方是援助臣属,邛邑是护土安民,而叛军是反叛,更引蛮人入寇,此言不顺也。又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叛军纵是一时占了上风,席卷攀方大半领地,但攀方背后却是天子调动了七八个大氏族,支援攀方。在大局上敌寡我众。

  此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在太傅一方,胜负已定。

  时至交战当天,太傅天未亮便命人生火造饭,太阳初升,二万五千士卒,着甲带兵,整齐有序,出了军营。邛邑见此也全军出城,二者互为犄角。叛军也倾巢出动。

  此时就看出巨大差异,太傅一方一出军营,到了预订场所,在传令官,各师帅,旅帅,卒长指挥下,二万五千人开始排队组阵,整个战场都能听见轰隆隆的脚步声,以及各指挥官的喝斥声。

  就这样,在一遍遍调整下,半个时程,一个整齐带有某种规律的大军阵型就组成了。

  而叛军及蛮人,则乱七八糟,亳无阵型的站成一团,而邛邑这边也是如此。攀侯目瞪口呆,眼睛都不眨一下的。看完太傅如此速就组成一个阵型。

  攀侯早就知道宗华作战方式,与众不同,临战必组阵,军阵始创于华帝,开始也只有那一个阵型。但在华乱时代,因为战争频繁,又从那一个阵型,演变成多个阵型。传闻计有八套,分别用于行军,进攻,防御,撤退。在启帝一统宗华后,就成为极少数人才会布置的不传之秘,这也是宗华压制八方的军事法门。

  攀侯一脸热切的看着对面,再看自己部队。差异何其大,太博之军,不仅队例整齐,而且服装统一,兵器统一,给人宛若一人的感觉,而已方……

  想到这,攀侯决定把军事改革放到后继一系列改革的重中之重。

  太傅这边阵型布置如下:

  正面,第一组为弓箭手,共有三排,每排八百四十人,共二千五百二十人。每人紧靠一起宽有四百米。

  第二组为四个方型军阵。每个军阵一师二千五百人。呈方形四面。迎敌面三排,每排二百五十人。

  第一排半蹲一手持半人高牛皮木盾,人一蹲下,刚好全挡住,盾牌又有二个眼,容人观察,盾盾靠在一起,一手持短剑,从盾与盾的缝隙间伸出。

  第二排站立,一手持盾朝天斜搭在前面盾牌上,另一手持长予。

  第三排有五百人,各佩有弓箭以及戟,负责远程攻击及替补。

  左右后三面,只有二排,每排二百五十,布置如迎敌面前二排。

  四个大阵总宽四百三十米,每个阵宽一百,阵与阵之间隔十米。

  第三组为二千五百人的精兵,但不是方阵而是圆阵,三层盾牌密密麻麻,鳞次栉比,组成圆盖内扣,缝隙之间,一支支长戈,长予,长戟,如同长刺的乌龟。圆阵主要是防御,因为最高指挥官太傅就在里面。

  以上为正面,计有一万五千,负责正面抵挡,吸引并钳制住敌人。

  然后是两翼侧军。翼军支出弓箭手两侧前方。为四个方阵。

  四个方阵,两两相对。每个阵依然为二千五百人。

  迎敌面相对,第一排手持短剑厚盾。第二排是戈戟。

  每面二排,每排二百五十人。中间再有弓箭手五百人。

  二阵总宽二百一十米,间隔十米。

  侧军负责在敌军被正面军吸引钳制住时,往前推进,挤压敌人活动空间,分割包围,并击溃敌军。

  每个方阵中间则是师帅及护卫,传令员,持旗员。传令员看清从总指挥官太傅处的旗语,报于师帅,或者师帅让持旗员舞旗向太傅汇报情。旗帜形式,舞动方式,皆有章法,组成的旗语是现今最能有效传递命令的方法。

  从空中看,整个阵型依然是凹字形,每个小阵呈回字型。当然并不能完美的就是四四方方,还是有不对称处。

  在这个时代,能把上万人组成阵型,还能调度自如,最后还能形成战斗力,不出五五之数,人一多,就越难指,因为最高指挥官太傅就在里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