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演变的历史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2014年10月10日,经农业部组织专家验收,湖南省溆浦县第四期“超级杂交稻示范片”亩产超过1000公斤,创造了1026.70公斤的新纪录。

  毫无悬念的是,这个记录仍然是由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所带团队创造出来的。

  从1964年起,袁隆平就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到了1975年,他研究出来的新品种就已经在全国推广,并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果:此后十年内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超亿吨,每年增产的大米可以多养活6000万人。

  就在上个世纪,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提出过一个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他的意思是说,凭着当时的粮食产量,完全无法养活基数庞大并且还在继续增多的中国人口。但是他没有考虑到农业科技的飞跃发展——仅仅依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我国每年增产的大米已经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21世纪到来了,中国不但没有变成缺粮大国,还成了举足轻重的粮食援助国。

  截至今天,普通水稻每亩产量已经超过400公斤,而超级杂交稻的亩产则超过1000公斤,这组数据放到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记得在我小时候,大约30年前,我们家种着15亩地,其中4亩是水田,每年两熟,种一季稻子,再种一季小麦。我爸我妈辛勤劳作,是全村公认的种田能手,稻子亩产最高才200公斤,小麦亩产最高才300公斤。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家的小麦亩产增加了将近一倍,普通年景也能收获500多公斤,而稻子产量则增加到原来的三倍多,亩产能达到700公斤。

  再往前追溯,在我出生之前,上个世纪60年代“大锅饭”时期,粮食产量因人为因素的影响,极不稳定。我听村里的老年人讲过,有一阵子,政府经推广旱稻,一些外行要求“密植”,让老百姓把50公斤稻谷全撒进一亩地里,不育苗不插秧,就像种谷子(即小米)一样撒播,结果长出来的禾苗瘦小枯干,比狗尾巴草都矮。亩产是多少呢?只有50公斤!播种50公斤,收获50公斤,力气白白浪费,肥料白白浪费,到头来什么都没有。

  根据最新考古成果,亩产50公斤应该是原始社会的水准。2012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金华市浦江县一万年前的“上山文化遗址”进行了探测,根据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稻田遗迹来估算稻谷产量,结论是每亩稻田一年可以收获55公斤稻谷。一万年前亩产就已经达到55公斤,“大锅饭”时期的亩产居然只有50公斤,这已经不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了,而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万年前”。

  当然,仅凭考古发现来推测原始社会的稻谷产量,其推测结果并不一定准确。现在我们可以看看历史上有文字可查的亩产数据。

  《管子·轻重甲》记载了春秋时代的稻谷产量:“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锺。”一户人家一年耕种100亩地,总收成不超过20锺。春秋战国的亩很小,三亩半相当于现在一亩,管子说的百亩实际上只有30亩。“锺”是容量单位,可容130升,能装稻谷80公斤,20锺即1600公斤。30亩耕地总共产出1600公斤,平均亩产53公斤。这个产量很可能代表了春秋时期的最高水平。

  《汉书·食货志》引用战国李悝的原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亩)岁收一石半。”五六个劳动力耕种100亩地,平均亩产1.5石。“石”也是容量单位,春秋战国一石约容20升,装稻12公斤,1.5石即18公斤。前面说过,战国亩小,三亩半才等于一市亩,一亩能产18公斤,三亩半能产多少?63公斤。所以把李悝的话翻译成现在的说法,即是五六个劳动力耕种30亩地,平均亩产可以达到63公斤。

  嵇康《养生论》记载了魏晋时期的产量:“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一亩地如果能收10斛粮,那就属于高产了。魏晋的亩比春秋战国时期要大,大约一亩半等于现在一市亩。当时一亩收10斛,等于一市亩收15斛。当时15斛是多少呢?折合现在150升,能装稻90公斤。也就是说,魏晋时期的高产田可以做到亩产90公斤。

 &e现在一亩,管子说的百亩实际上只有30亩。“锺”是容量单位,可容130升,能装稻谷80公斤,20锺即1600公斤。30亩耕地总共产出1600公斤,平均亩产53公斤。这个产量很可能代表了春秋时期的最高水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