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计算机的未来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为了研究超级计算机,就需要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还有当今世界计算机的最新发展。

  通过了解了历史,林奇知道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秘闻。

  人们都知道计算机的发明其实是米国研究出来的,但是少有人知道是军方研究出来的,研究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

  第一台计算机用了18000个电子管,6000多个开关,7000只电阻,10000只电容,500000条线,占地179平方米,重达近30吨,功耗为160kW左右,制造成本接近50万米元,每秒钟可以进行5000次运算。

  电子管计算机由于使用的电子管体积很大,耗电量大,容易发热,所以工作的时间不能太长。

  林奇看着第一台计算机的介绍,也在脑海里想想着当时的计算机能有多大,能想象里面的各种结构。

  在现在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当时确实破天荒的。它是以电子管作为元器件,所以又被称为电子管计算机,是第一代计算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敌对双方都是用了飞机和火炮,猛烈轰炸对方军事目标。想要打得准,必须精确计算并绘制出“射击图表”。经查表确定炮口的角度,才能使射出去的炮弹正中飞行目标。

  但是,每一个数都要做几千次的四则运算才能得出来,十几个人用手摇机械计算机算几个月,才能完成一份“图表“。

  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开始研究把电子管作为“电子开关“来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许多科学家都参加了实验和研究,终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起名为“埃尼阿克“。

  可以想象原来需要十几个人计算几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只需要一个占地一件大房子的机器,运行几秒就可以。这对于当时来说,是质的飞跃。

  不得不说有的时候战争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催化剂,因为战事来临,所有的资源都会向战场倾斜,为了要达到大范围打击,或者精准打击,所以需要的技术就要有突破。

  而恰好是因为战争,没有任何人反对资源向这边倾斜,科学家都在从事武器或者相关的东西的研发,国家财政大力支持。

  即使到了现在米苏争霸遗留下来的科技,还在被许多的人研究利用。

  接着就是晶体管的发明,它大大的促进了计算机的发展,晶体管替代了提及庞大的电子管,电子设备的体积不断减小。这就是第二代计算机,他们体积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稳定。

  但是晶体管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会损害计算机内部的敏感部分,又过了一些时间集成电路被发明出来,科学家使更多的原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于是计算机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这段时期的发展还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统。

  再然后就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容纳几百个元件,后来超大规模电路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原件,一直到现在的水果最新的芯片采用了7nm的工艺,在上面放置了69亿个晶体管,比上代的43亿个晶体管高了很多。

  比起第一代电脑,现在的电脑(哪怕是一个手机)的计算能力那就是神。

  占地面积?噗!哪有什么占地面积,也就是一本书的大小,智能手机更小,可以直接放到口袋里。

  重量也是一年比一年轻,尤其有了可变烯电池之后,重量更是轻了不少。

  功耗也大为降低,价格也是逐年递减,几千块钱就能买一个高配的电子计算机。

  组成也分的更细,cpu、甚至还有专门为了图像显示而生的GPU,当然了现在G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这段时期的发展还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