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出兵青海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如果让朱桂轻轻松松地如愿了,那朱允炆知道了肯定会对他不满,说不定还会以为他对自己阳奉阴违,是朱桂那条线上的人。

  所以,这个态度必须要表,要是不表,将来朱允炆当了皇帝,可就不念自己的好了。

  想清楚之后,李景隆立即站出班来,向朱桂作了一揖,一脸恭敬地说道:“启禀殿下。殿下有开疆拓土的雄心固然是好,臣也为殿下能有进取之心而感到高兴,愿意尽心尽力辅佐殿下。

  但是,有道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现在殿下仅仅凭那个什么蒙古使者的一面之词就相信青海蒙古出现了政变,是不是太草率了?

  万一是青海蒙古贵族合起伙来诓骗殿下,故意引殿下率大军深入,然后再对殿下不利,那岂不是糟糕至极?殿下乃是千金之躯,又岂能去冒这样的风险?”

  其实,李景隆说的这些风险朱桂不是没有考虑过,单凭阿拉腾的一面之词和诗剑打探出来的小道消息,很难确定青海蒙古真的发生了政变。

  这也有可能是他们几个故意合起伙来演戏来骗朱桂的。

  甘肃到青海的地形很特殊,这两个地方虽然相邻,但是中间却搁了一条祁连山脉,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

  不说别的,单单说甘州到青海后世只有一条国道,但是这条国道在祁连山的部分平均海拔在三千八百米以上,很容易出现高原反应。

  在现代开车走这条国道都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情,更何况是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古代,仅仅是靠着人力和畜力去同行呢?

  可以说,这么做是一件非常危险的时期,对方仅仅需要在关键的隘口驻兵把守,或者是打个埋伏,就可以让你万劫不复。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朱桂是不会走这条路的。

  而要想进入青海,除了在甘州出发之外,还可以从武威和兰州出发,从这两个地方出发虽然比较绕远,但是胜在路途平坦,大军可以安安全全地抵达。

  但是,如果真的犹如李景隆所说,对方是故意演戏引自己深入的话,那自己就这么傻乎乎地率兵过去可就真成了孤军深入了,甘州方向的支援由于有祁连山的阻隔指望不上。

  肃州方向更不可能,因为那里的驻军主要的任务还是防备关西七藩,肯定腾不出多少人来。

  唯一有指望的就是武威和兰州方向的援军,但是这两个方向距离海西城太远,不一定能赶得过来。

  如果对面真的是演了个双簧来骗自己的话,那单从这个局势和地形上看,自己真的是孤军深入,非常危险的。

  不过,朱桂也知道,自古以来成大业者哪个不是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危险?就像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说得那样,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深渊,犹涉险被创,危而后安。

  曹操打天下,也是经过了一波又一波的危险,别的不说,单单说他偷袭乌巢这件事,就是一次很大的军事冒险。

  你怎么就确定乌巢那里的守军就真的不多呢?你怎么确定许攸是不是在骗你呢?

  但是,他当时没得选,粮草马上就要吃完了,如果半个月之内在打不赢袁绍,只能不战自溃。

  所以,为了赢,也为了能够求得生存,他必须得赌一次。

  现在,朱桂也必须赌这一次,青海蒙古虽然现在跟他是暂时的盟友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很不牢靠。

  而且,从诗剑搞到的情报得知,罗丹汗的长子拔都跟关西七藩的关系很好,正是在关西七藩的支持之下,他才能在青海蒙古部飞扬跋扈。

  而正是为了制衡拔都的势力,青海王妃忽兰才建议罗丹汗与朱桂交好,以结交外援。

  如果青海真的被拔都控制,那他的南面又开始重新面临着威胁,若是想要西出攻打关西七藩肯定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身为关西七藩盟友的拔都肯定会借这个机会来骚扰他,削弱他的进攻力量。

  于是,为了剪除自己南面的威胁,朱桂也必须要出兵青海,就算不能一步控制青海,最起码也要扶持跟自己关系好的忽兰一系上台,为自己的南面解除威胁,好可以专心的向关西攻城略地。

  在听到李景隆的奏对之后,朱桂略微思考了一下,便淡淡地说道:“曹国公说得有道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咱们肃藩发展到现在不容易,决不能因为贪图利益而中了贼子们的奸计。

  但是,如果此次青海政变是真的,那就是我们肃藩发展的绝好机会,还是会宁侯说得好,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如果我们放过了这次机会,那将来怕是会后悔莫及。

  因此,寡人认为,我们可以出兵,但是要谨慎行事,缓进速战,争取抓住机会,一举击溃拔都部,彻底平定青海。”

 &em不可能,因为那里的驻军主要的任务还是防备关西七藩,肯定腾不出多少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