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落幕一半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崇祯九年七月中,孙传庭在周至的黑水裕抓住了高迎祥,对大明朝廷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高迎祥是谁?那是陕地贼首,这贼首都伏诛了那能不是好事么?对朝廷,对天下百姓那也是福气啊。

  于是在满朝文武的贺功声中,崇祯让孙传庭把高迎祥送到京城来斩首示众,以张朝廷威严,只是这事还没高兴上几天,从山西传来消息,昌平被鞑子陷了,城中降卒内应,总兵巢丕降,主事王桂、赵悦、太监王希忠皆被杀。

  朝廷里顿时沉寂了下来,斩杀高迎祥的事虽说是大功一件,但流贼却远在陕西,而鞑子入关后现如今已经近在咫尺了,何轻何重朝廷里诸位大臣们自然分得清。

  崇祯在听闻昌平被陷,巢丕降贼,朝堂之上沉默了一番一言不发,大明总兵这都降贼了,这可是朝廷最大的武官,这还有什么好说的?

  只是在之后更是听说鞑子本未打算攻打昌平,以图山西而顺道过昌平而已,结果巢丕这个堂堂一任总兵仅仅是城中些许内应动乱打开了昌平的城门,就顺势降了鞑子,这才让崇祯大怒,遣人抓来巢丕留在京城中的亲族,日后证实了之后就行处斩。

  实际上,孙传庭抓住了高迎祥在后,而昌平被陷在前,按理说应该是先得到坏消息才对,只是孙传庭急于报功,再加上沿途官员报喜不报忧习惯了,这才一直让昌平被陷的消息压在了后面,

  紧接着战报就犹如飞雪一般飘来,坏消息一个接一个。

  十六日鞑子破宝坻,斩杀县令赵国鼎,二十二日葵亥,又入定兴,斩杀家居少卿鹿继善,眼下已经攻到了房山。

  让朝廷众人松了口气的是,关外的鞑子止步于房山,并未再行进攻,朝廷本来已经打算让卢象升领着其所部两万人去挡住鞑子了,不过既然鞑子未再进攻,卢象升所部毕竟是朝廷的最后一道遮羞布,用出去了就没第二次了,到时候京城还怎么守?能不用就不用,所以也就没派出去,还留着卢象升在京城里。

  暂时松上了一口气,崇祯这才想起给孙传庭叙功,孙传庭的捷报还算公正,并未有失公允,至少孙传庭明说了东江镇总兵方成拖住了流贼十万大军,并以击破,这才让他有机会剿灭剩下的流贼数万兵马,若推功劳,那方总兵居功至伟。

  崇祯自然不会太当回事,要不是孙传庭的捷报里说了这么个事,这时候他还真想不起来手上还有一支能动用的一万余兵马。

  在崇祯看来,孙传庭是言过其实了,孙传庭是巡抚,那方成又是客兵,自然得听孙传庭的调遣,这主要的功劳又是孙传庭斩获的,比如高迎祥这个闯王,不过崇祯仅仅是主观上认为而已,实际上,大明的总兵已经没几个会老实听督抚话的了,更别提客兵了。

  但这孙传庭捷报里称东江镇的客兵拖住了大部流贼,崇祯这倒是信的,说来他也知道孙传庭麾下只有一万出头的兵马,而陕地流贼则以数十余万来算,这次又是一口气连破了高迎祥、罗汝才、李自成、革左五营等诸部流寇十几万大军,以孙传庭一人之力怕是不可力敌,那方成自当出了力。

  只是这赏赐,就让崇祯犹豫了,不管是孙传庭还是那方成,都不好赏赐。

  孙传庭是年初刚封得陕西巡抚,哪有方才半年不到就升官的道理,至于银钱,朝廷也拿不出来啊,所以最后只能赏些虚职,安抚几句罢了,只是有些配不上擒住高迎祥的大功,崇祯却也没什么办法,只能先搁置一边。

  至于孙传庭除了报捷递上来的另一份奏章就是东江镇总兵方成跟朝廷申请要归驻地,这封奏章纯粹就是孙传庭卖一个人情给方成,这趟怎么说也是方成把流贼的十五万大军硬是留下了十万,又让流贼惊慌失措,这才使得孙传庭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贼寇五万,所以虽然说孙传庭自认麾下兵马不够,这人情却不得不卖,因为那东江镇兵马本来就是客兵,如今大战已过,己身伤亡不小,跟朝廷要回去也是人之常情,朝廷理当不会不同意,卖了也不亏。

  只是出乎孙传庭意料的是,崇祯还真不想让那东江镇的万余兵马如今就原路返回,理由很简单,那是因为京城如今缺兵,本来还没指望孙传庭部调来,如今既然陕地的贼寇被击破了,还抓了贼首高迎祥,声势大不如前,调来孙传庭来京勤王也是理所当然。

  而东江镇的万余兵马的客兵则代替孙传庭留在陕西压制反贼,这是之前看了孙传庭非的捷报的奏章时崇祯的想法,但在下一个奏章就被推翻了,因为孙传庭在奏章里说的够仔细。

  而且,也都是大实话,客兵毕竟不比本地兵,折损和战死都是很难得到补充的,理,至于银钱,朝廷也拿不出来啊,所以最后只能赏些虚职,安抚几句罢了,只是有些配不上擒住高迎祥的大功,崇祯却也没什么办法,只能先搁置一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