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章 【踏史迹,本草草纲目】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据王义所知,明万历二十年(1593)金陵胡承龙刊刻《本草纲目》,算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本草纲目》版本。前世,他只是在博物馆隔着厚实的玻璃看到过,从未将其捧在手中。就算是这样,他仿佛也能闻到古书中散发着诱人的墨香。当时的心情,王义记忆犹新,一个研究古代中医的学者,看到如此高成就的古学经典,怎能不万分的激动!

  但是,王义万万没有想到。今生却能手捧着《本草纲目》原版进行阅览,而且,李时珍本人就安静的坐在自己身旁。这种千古奇遇,就算你有千亿家产,也无法做到。王义一直压抑着激动的心情,恨不得一下子将原版《本草纲目》看完。

  李时珍见王义拿着自己的著作,一副爱不释手、兴致盎然、如痴如醉、津津有味的样子,他心中也十分满足。他当然不知道自己编撰的《本草纲目》在不久的将来,不止是影响中国,甚至在全世界也可以称得上是博物巨著。

  看了一会儿,方青瑶就进来叫王义和李时珍吃午饭。但王义现在实在没有心思关心那些琐碎的事儿,头也不抬,摆了摆手,说是不吃。

  之后,在李时珍和方青瑶双面夹击之下,王义只能让方青瑶把饭菜端进房里,他与李时珍就在屋里吃。方青瑶见劝说不过,只能照办。

  方青瑶把饭菜端进房里之后,便自动出去,只留下王义与李时珍。方青瑶发现,她两次进出房屋,王义的脑袋居然一下子都没有看她一眼,只是一直捧着厚厚的纸张端详,就像丢了魂魄一般。方青瑶见此情况,也不便打扰,只能怀着疑惑的心,乖乖走出房门。

  李时珍怎么也不会想到,王义对他写的东西居然这么感兴趣,别说是说话,就是抬头都没抬一下。他见对方这般痴迷,便把饭菜端进卧房,亲自递到王义面前。谁曾想,对方只是抬头说了一声谢谢,然后吃了几粒米。忽然,像是在书中发现了宝藏和美女一般,急忙把手中碗筷放下,继续一声不吭的阅览起来。

  李时珍看到王义为了读《本草纲目》已经到达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心中十分高兴。索性,他也没心情吃饭,只是呆呆的看着王义。这种心情,一般人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一个作家的著作,都是心血结晶。不管写的优秀,还是写的糙烂,那都相当于自己的“骨肉”。每一个作家,都希望自己的著作得到众人的认可,就算是李时珍,也不能免俗。

  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三个时辰……但是,王义丝毫没有释卷的意思。一页一页……一张一张,他看的是那么仔细,仿佛在寻找现代社会的版本与这个原版的区别一般。他发现,这个原版还未成书,只是李时珍周游四方,寻访山川之后得出的所有结果。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些都是李时珍从平时所作笔记中摘抄下来,加以归类收录。所以,这些散落的《本草纲目》也算是真正的第一版。

  王义还发现,虽然这本书大部分都已完成,但还未起名字。

  正如李时珍所说,他编撰《本草纲目》的初衷,就是为了纠正前人所提出的一些“歪理邪说”。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同一种药物,过去却误认为两种药物;以前认为葳蕤女萎是同药,李时珍经过鉴别则确认为两种;苏颂在《图经本草》将天花、括楼分为两处,其实是同一种植物;前人误认“马精入地变为锁阳”、““草子可以变鱼”,一一予以纠正。

  并且,李时珍还在本书中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对某些药物的疗效,他还通过自己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

  其实,大部分人都对《本草纲目》有所“误解”,在经过长达几个时辰细细品读之后,王义得出一个一般人都无法知道的结论。那就是,《本草纲目》不单单是一本医学瑰宝。同时,它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本草纲目》中的每一种药标明正名为“纲”,别名为“目”。从证明开始,按次序把集解、分辨疑惑、纠正错误、排列出土产植物形状,再按气味、主治、附方,说明功用。

  上自古代典故,下到民间传奇,凡是跟药相关的没有记述不到的。就象进入了金谷之园品种多色彩夺目;又象是登上了皇宫宝殿,宝藏都能看的清楚;象是冰壶玉雕般,精致极了。多但不繁杂,详细却有要点,综括核实研究的透彻直看到事物的本质。王义终于明白明代大家王世贞为什么会说《本草纲目》“实在是阐述生命精湛道理、解释万物的大典,帝王的秘录,百姓的重宝”啦!

  但是……王义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李时珍这个所谓的原版与后世的《本草纲目》有些不同。最重要的就是分类方法,总结一句话,就是范围太广,不像是后世传本那样,分类缜密细致,有条不紊。这也许是因为,此版是初版的缘故――也就是李时珍第一次修改整合而成的《本草纲目》雏形。

  王义还记得,《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脱稿于1578年,又经过反复三次修改后终于定稿。为了能尽快刊刻此书,李时珍不顾年高体弱,于1580年及1590年两次前往太仓和南京,请当代文学家、曾任刑部尚书的王世贞作序,之后经金陵出版书商胡承龙应允刻印。

  也就是说,这个版本的《本草纲目》还不够完善。

 &em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