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章 【胝手足,做客鸡餐】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回到千户大宅,王义等人正好赶上午饭时间。王令仪自然是去正堂用餐,而王义和李氏则是随便烧了几道素菜,将就着对付了过去。虽说王义心里并没什么怨言,但心里总不是滋味。看着王祖成他们大鱼大肉,自己却萎缩在陋室之中,吃着粗茶淡饭聊以度日,始终觉得有些憋闷。正所谓“不蒸馒头还争口气”呢!

  年关将近,千户大宅都在忙碌准备年时需要的物品。明朝的正月初一称之为“正旦”,自腊月二十四祭灶之后,各家都蒸点心,储备肉类,以备春节期间十几日之费。所以这几日,千户大宅每天把烧好的点心肉食都要端上来尝一尝,美其名曰是试菜。别看人家每顿饭都剩下很多,都不舍得赏李氏和王义一些,不管怎么说,血缘上也有点关系!这么做就充分说明,人家就没把你们当一家人看待!

  王义仔细一想,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之后,还没吃过点荤腥,混的也忒残了一些。真是“人怕念叨”,就在王义想吃点肉食的时候。李光头伸长脖子,贼眉溜眼的潜到李氏屋前,吹了一声口哨,王义回头一看,走了过来,问道:“怎么了?”

  李光头一脸神秘,摸着他那一毛不拔的光头笑道:“我今天弄了点好东西,正准备和大哥你一同分享。”

  “嗨!你小子果然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哈!”王义回头看看,李氏正在厨房忙着收拾,低头小声问道:“好兄弟,给哥弄下什么好东西了?”

  “大哥就别问了。”李光头说道:“见到东西之后,你自然会知道的!”

  王义一头雾水,莫名其妙的跟在李光头身后,看对方走一步,停两步的样子,就知道这东西估计是个“烫手的山芋”。两人渐渐到了大院围墙边上,那青砖顶瓦的高墙又厚又结实,足有两丈高,高处还有许多一砖大的?望孔和箭孔。

  根据他融合的原来那个王义的记忆,知道这是边镇大户人家必备的措施之一,是防乱世匪患的,不止墙高墙厚,而且千户大宅庄子里的建筑是院子套院子,房舍连房舍,屋顶、房中、地下,都有通道、暗道或阻敌的战位,发生匪患时,庄丁便成了战士,可以利用地形的熟悉和墙壁房舍的坚固予敌痛击,强盗山贼们最头痛的就是这种对豪门大院的攻坚战。

  也难怪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明代山西镇边亦称太原镇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外三关。山西镇边西起山西保德的黄河岸,经偏关、宁武、雁门关、平型关后,南折经龙泉关、固关达黄榆关(山西和顺东),共长800余公里。治所先设偏关,明嘉靖十九年移驻宁武。它与大同镇边、宣府镇边号称明代北防九边的“中三边”。这样一个地方,被外族侵扰那是常有的事儿,所以但凡有能力者,都会巩固围墙,以免外族来犯,手忙脚乱之下,整个家室被人家端了去。

  其次,明朝的这个时候是最为寒冷的,而山西首当其冲也能挤进前十。再加上山西荒地废田居多,所以老百姓的生活十分不好过。万历年间的平和富庶那是相对而言,书上说的那些是在说“两湖”地区。

  明朝时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利用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与水争田和与山争地,仍然是明朝时期土地利用的主要途径,不过争田、争地的范围又有所扩大,主要的区域已由原来的长江下游发展到了长江中流,甚至于长江上游和陕西地区。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湖广一带的垸田(即圩田),垸田的开发,使得两湖地区成了新的谷仓,以至于在明代中期以后就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由于山西地区降雨量东),共长800余公里。治所先设偏关,明嘉靖十九年移驻宁武。它与大同镇边、宣府镇边号称明代北防九边的“中三边”。这样一个地方,被外族侵扰那是常有的事儿,所以但凡有能力者,都会巩固围墙,以免外族来犯,手忙脚乱之下,整个家室被人家端了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