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陶俑事件(10)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徐三禾看了何老大一眼,何老大说,“骊山西绣岭脚下有个三元洞,不知为何,前段时间窑内突然出现一条三十公分宽的裂缝,深不见底,昼夜吹风。因为这事情,三元洞被临时封锁,禁止游客入内。”

  三元洞我知道,最有名的是窑内有五个茶杯口粗细的天然通风圆洞,深不知底,昼夜生风,最古怪的是,春夏风向外吹,秋冬风向里吹,是骊山奇景之一。

  何老大说,“据那两个狗子说,老二他们就是从三元洞的裂缝钻进去,发现里面有开凿的痕迹,就打了几铲子,没想到竟然挖出一块青铜,和二十年前的办法一样,老二用硝酸溶解青铜,继续深挖,很快就挖出夯土,老二在夯土上打了一个圆形盗洞,正准备钻进去,就听呼的一声,里面喷出黄气。”

  我有些糊涂了,地宫入口不是在兵马俑下面吗?怎么又跑到骊山下面了?

  何老大说,“根据史料记载,地宫的规模相当于阿房宫,广大无比,我们推断三元洞是地宫另外一个入口。”

  郭中云说,“二十年前,我们将兵马俑下面的地宫入口位置告诉了国家,国家派遣了一支秘密部队,用铜汁将入口重新封住,并且委派我们关中帮暗中保护秦皇陵墓,这件事情我们必须调查清楚,不能辜负国家对我们的信任!”

  谈话进行到这里就结束了,徐三禾准备去一趟骊山三元洞,何老大和那个戴眼镜的瘦子先离开了。

  他们走后,我问徐三禾,那个瘦子是谁?

  徐三禾笑着说,“他叫张乾,是关中帮的高材生,考古界新秀,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进修,是中国最年轻的考古博士。”

  我说,“关中帮真是人才辈出啊。”

  徐三禾摆摆手,“搞我们这一行,不看虚名,看真本事,关中帮随便一个挑梁的土夫放到大学里面,都是教授级别的,张娃子资质不错,但是还需要磨砺。”

  一直等到天黑,何老大才来,他开着一辆崭新的,墨绿色的进口切诺基,后备箱里面塞满了各种土货,最让我惊艳的是,还有车载无线电台,是德国进口的,具有调频加密技术。

  何老大开车,张乾做副驾驶,我和徐三禾郭中云坐后排,车灯如两把雪亮的剑,刺开黑暗,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我们向骊山驶去。

  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很快就到了,显然何老大他们已经打点好了,我们畅通无阻地进入骊山。

  何老大将车停在山下,我们三个年轻的背着土货,开始上山。

  土货就是土夫倒斗子用的各种东西。

  凌晨1点半,我们进入三元洞。

  不得不说,关中帮真土豪,很多设备都是进口货,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那个年代进口的不多,走私的多。

  三架美国进口的疝气探照灯打开,将窑里照得雪亮。

  那条裂缝就在窑最里面,一眼看上去,就像岩壁上的伤疤,给人触目惊心的感觉。

  何老大将绳索固定好,甩进裂缝里面。

  郭中云说,“我先进去看看。”他说完,抓着绳子,动作轻巧地钻进了裂缝里面。

  十五分钟后,裂缝里面飞出来一只黄雀儿,何老大在手里吐了两口唾沫,将郭中云从拉了上来。

  郭中云脸色有些凝重,他说,“大掌眼,您猜测的不错,何老二被人算计了!”

  我愣了一下,不明白郭中云的话是什么意思。

  郭中云说,“我下去看了,壁上的凿痕十分明显,不过手法古怪,不是我们北派的模子。”

  何老大眼中闪过一丝怒光,“我就知道是南派的狗杂种!”

  郭中云摇摇头,“南派的模子虽然粗糙,但是凿痕还是很有特点的,那手法不是南派的。”

  我听糊涂了,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暗话。

  郭中云告诉我,“这个裂缝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被盗墓高手凿开的,盗墓高手知道地宫危险,就给何老二下套,何老二行事莽撞,挖开地宫入口,泄了黄气,害了自己,而盗墓高手却悄悄进入地宫。”

  原来是这么回事,我终于听明白了。

  这个时候,一言不发的徐三禾开口说话了,“盗墓界除了南北两派,还有一个已经绝迹的秦派,据我所知,秦派的高手擅长在山里打盗洞,手法十分高超,从外面看就如同天然形成的一样。”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