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陶俑事件(9)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徐三禾摆了摆手,“其他人都下去吧。”

  很快大堂中就剩下五人,徐三禾,分坛堂主郭中云,关中帮帮主何老大,戴眼镜的瘦子和我。

  徐三禾说,“这里没有外人,郭堂主,有些事情也该让后生们知道了。”

  郭中云点点头,开始讲述他们那一代的传奇经历。

  为了方便叙述,我将郭中云的话整理如下。

  二十年前,准确说是1974年2月,临潼县西杨村一群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陶俑。

  当时临潼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赶到,他们初步断定这可能是大型陶俑,不过距离秦始皇陵太远,他们一时难以判断这些陶俑是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所以这事情一直压着,没有上报。

  5月份,这事情才引起一位记者的注意,以内参的方式报送给高层,高层十分重视,立即组建了专业的考古队伍。

  然后一号坑被挖出来了,第二年二号坑也被挖出来了,然后国家开始筹资搭建博物馆,那是后话,且表过不提。

  郭中云说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1974年2月至5月。

  当时打井的农民里面有个土夫叫牛焦,土夫就是盗墓贼。

  当时挖出陶俑之后,这个牛焦就留了心,他感觉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去找关中帮的高手,准备倒个大斗。

  牛焦找的人就是徐三禾和郭中云。

  当时徐三禾已经是关中帮的大掌眼,郭中云是他的手下。

  牛焦告诉徐三禾,“秦始皇陵东侧发现了大型陶俑,疑似秦始皇的陪葬品,临潼县文化馆的人看了,又走了,估计他们反应过来还得一两个月,咱们可以干一票大的!”

  当天三人去发现陶俑的地方考察,徐三禾双手捧着一个形象逼真的陶俑头,激动得浑身发抖。

  徐三禾是盗墓大家,只看一眼,就认出来,这个陶俑头是秦人的形象。

  郭中云精通南北两派盗墓绝技,是一个难得的全才,他勘探了周围的地形之后,对徐三禾说,“秦始皇陵三面皆是重重山岭,唯有东面地势平坦,山峰稀少,如果有外敌入侵,东面是必争之地,以秦始皇的文韬武略,自然会在东面咽喉位置驻守精兵,这样秦始皇陵就固若金汤了,牛焦发现陶俑的地方恰恰就是咽喉位置,如果我猜得不错,这一片应该有大量兵俑!”

  秦始皇陵上有九层龙台,下有三道泉水,三泉之下才是地宫,两千多年来,秦始皇陵遭到多次重大破坏,光是史料记载的就有楚王项羽,后赵石季龙和民国军阀。

  当时很多人都以为秦始皇陵肯定被盗过,其实不然,被盗的只是九层龙台,直至今日九层龙台已经毁坏殆尽,只能看到光秃秃的黄土。

  但是三泉之下的地宫却完好无损,因为无人能进入。

  换句话说,地宫才是秦始皇陵的主体,至于九层龙台,无论多么辉煌也只是装饰而已。

  牛焦他们就是想进入地宫!

  但是地宫的位置难以确定,历史上许多盗墓大家认为地宫在骊山下面,或者在秦始皇陵(九层龙台废墟)下面,为了印证他们的判断,他们进行了很多次挖掘,但是无一所获,连夯土都没有挖出来。

  身为一个盗墓贼,牛焦的嗅觉十分敏锐,他觉得传说中的地宫就在陶俑下面。

  《史记》中有关于秦始皇墓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

  这一句话历来是专家争论的焦点,因为难以理解,什么叫穿三泉?什么叫下铜而致棺?

  只有盗墓界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穿三泉的意思是地宫位于三层地下水的下面,大约在五十米深处。

  地宫中的棺椁是用铜汁现场浇灌而成,并且用铜汁封住地宫入口,然后开闸将地下水归位,这样地宫就永远埋在地下了。

  就因为地宫在三泉之下,所以无论是北派的洛阳铲,还是南派的望闻问切都难以找到地宫的位置。

  不过历史上还是有大能算出了地宫的位置,这其中之一就是李淳风!

  李淳风用神奇的风水术找到了龙眼,地宫入口就在龙眼上面。

  可是龙眼的位置记载在李淳风编撰的那部地脉奇书之中,地脉奇书埋葬在李淳风墓中,一千多年来,李淳风墓无人能找到。

  徐三禾等人找了半个多月,挖了不下十个盗洞,却始终无法找到龙眼的位置。

  就在他们想要放弃时,西杨村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农嘴里一边嘟囔着一边路过,徐三禾听得十分清楚,那个老农说的是,“秦始皇陵占地九顷十八亩。”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