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从历史传承中汲取力量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步兵另一项新装备就是制式木柄手榴弹,该武器已经在兵工厂大量生产,屯集,但是并没有下发部队,而是作为杀手锏捏在手中,准备在重大战役中一鸣惊人。

  李察的本意,是要将手榴弹这种新锐武器投入到攻克芝加哥的重大战役中。

  城市巷战无论今后还是将来,都是一个陆军强国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大唐王国在该领域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汲取,只有边摸索边实践。

  在内华达山脚下的盐湖城中,兵营里修建有大量城市建筑,这里将做为实兵实弹演练场,为摸索城市攻坚战中各种战法奠定基础,然后接受严酷战争的考验。

  这些用士兵生命和战火锤炼得到的宝贵经验,将会形成一整套城市作战条例,用于建设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陆军。

  战争从来就不是儿戏,动辄赌上国运。

  李察是个极有大局观的人,多年来一直为了战争在囤积物资,如今更是早早准备投入巨资,训练大量大陆新兵,为参与北美争霸做好一切准备。

  哪怕花费重金,也在所不惜。

  他信奉“没有人能够无缘无故的取得成功,努力都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纵然有开挂的远见卓识和金手指,在这种数百万人激烈拼杀的北美战场上,也只不过沧海一粟罢了。

  想要扇动蝴蝶翅膀改变历史,就要从一点一滴的基础做起,引导大唐国民向着自强自立自信的方向转变,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自傲,树立民众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对于王国深深的归属感,以流淌着高贵的华夏血脉而自豪。

  在这其中,加入一些李察想要加入的东西,比如铁血好战,忠君爱国精神,具备很强君主个人风格烙印的侵略性,贵族和军人崇高的荣辱观等等,形成独属于大唐王国的鲜明印记。

  就像英国佬经常喜欢挂在嘴上念叨的那句话;“大英帝国的威严不容诋毁。”

  英国称霸世界百余年,带来的是全体国民高度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在未来的第1次和第2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佬主导着强硬的欧洲盟国赢得最终胜利,延续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世界舞台上的辉煌。

  大唐王国也需要这样的国民认同感和高度荣誉感,不是去学英国佬。而是重拾“汉唐精神”,找回过去辉煌的历史记忆,抹去满清强加给汉人的奴性,重塑高度爱国和自信、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

  李察已经准备好了一句话;“明犯大唐帝国者,虽万里必诛之。”

  现在暂时没推出,一来是国力不足以称霸北美,二来没有恰当发飙的契机,三是国民教育在持续推进中,尚需时日发酵并获得普遍认可,那就是一场接一场的辉煌胜利,才能奠定国民的普遍信仰和强盛民族自信心。

  真要说起来

  大英帝国作为引导争取工业革命的历史先行者,率先踏入了工业化社会,在19世纪中叶殖民地已经达到2200万平方公里,工业产值占据世界份额的1/3,是不折不扣的世界工厂,正在步入维多利亚最辉煌时期。

  从克里米亚战争后

  英国短暂休息了两年,便在全世界开启了新的一轮殖民狂潮,英属华裔外籍兵团而跟随着英国人的扩张殖民脚步,进入高加索地区,近东,埃及和南非,进入非洲象牙海岸,进入东南亚海峡殖民地,进入香港,新加坡,进入南亚缅甸和斯里兰卡,还即将进入阿富汗王国……

  以英国为主导的老牌殖民者正在延续着盎格鲁-萨克逊人的荣光,将维多利亚时期的辉煌推向巅峰,确实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值得大唐王国认真借鉴和学习。

  但是在国民精神领域,李察向来倡导以我为主,压制并打击国内****的偏激言论,主张从厚重的华夏历史文化中汲取革新的力量,那就是《重振汉唐雄风论》。

  老祖宗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可以让大唐王国挑挑拣拣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的继承和发扬汉唐文化精髓,形成独属于大唐帝国的民族精神。

  以英国为主的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只适合于文化底蕴不深厚的小国或者弱势民族全盘接受,绝不适合华人。

  这是因为英国佬是信上帝的,宗教在蛊格鲁-萨克逊文化中占有核心位置,是其身上难以抹灭的鲜明烙印,体现在文化传承的各个方面。

  想要****,那么必须要接受西方宗教的洗礼,变成黄皮白心的“香蕉人”。

  这对自诩为历史积淀深厚的“天朝上国”华人而言,无疑是羞辱祖宗,卖身投靠的叛逆行为,有辱家族门楣,为人所不耻矣!

  自古以来

  汉唐文化中就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用简单的比喻,反映出君和民的辩证关系。

  《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正因为如此,汉唐时代的民众极有风骨,铮臣良相犹如过江之鲫,造就了鼎盛的汉唐时代。

  相比较而言

  蛊格鲁-萨克逊文化中就粗暴简单多了,宗教成为其中的精神支柱,笃信上帝的英国人逆来顺受,将一切的生活苦难归结“上帝的旨意”,所以英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极少出现农民起义,缺少反抗精神。

  封建领主抢走当地农民的土地,焚烧他们的房屋,强迫他们的妻子,压迫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只能用黑面包和土豆过着饱一顿饥一顿的艰难生活,英国农民也不会反抗而是请愿。

  英国历史上有记载的规模最大农民起义,是瓦特-泰勒起义;

  农民起义军一路北上,首先攻克了重镇坎特伯雷,这里大英帝国作为引导争取工业革命的历史先行者,率先踏入了工业化社会,在19世纪中叶殖民地已经达到2200万平方公里,工业产值占据世界份额的1/3,是不折不扣的世界工厂,正在步入维多利亚最辉煌时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