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赤脚阿贞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好啊!你要写什么样的书?”

  “赤脚阿贞。”

  “什么意思?”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几位学者,在中国拍摄了一部时长52分钟的纪录片《中国的赤脚医生,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赤脚医生就地取材,土法制药和小小银针治大病的故事。

  影片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推动了全球的‘中国赤脚医生热’。在这部影片的宣传海报上,肩挎药箱、头戴斗笠、面孔黝黑、赤脚走在田埂上的形象成了‘第三世界’的医疗界偶像。

  我的主人翁叫阿贞,小学毕业,经过4个月的培训,成了第一代的赤脚医生……”

  “你这是纪实文学?还是啊?”

  “是,后来阿贞当了官,又被罢了官,成了厂医,又作了镇医院的医生……”

  “你得把握好尺度,否则牵涉政事,不好出版。”

  “我知道,也查过有关的资料。1965年种国只有140万名卫生技术人员,其中90%在城市和县城,只有10%在农村。从六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末,经过简单培养的150万半医半农的赤脚医生,解决了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

  “你为啥想写这样的书呢?”

  “因为我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到了这段历史,高度赞扬赤脚医生,我心里有感动。”

  “你写吧,写完发给我。”

  蒋方成作为文学系的主任,心里很清楚,中国不缺感动人心的故事,缺的是勇敢而敏锐的作家,也就是蒋秋芸这样的小姑娘,初生牛犊不怕虎,愿意接触这样的题材。因为这是历史,早已沉寂得无人记起,写这样的书吃力不讨好,吸引到的读者可能不多。

  比较而言,网络虽然不成器,但它天马行空,想写啥写啥。

  蒋方成心道:“就让她写写试试,如果碰了壁,今后就专心做网络家,只写言情得了!”

  他以为女儿写30万字的总得花三四个月。

  然而蒋秋芸只是在写《红叶纱窗晓的空闲查资料,花了几天的时间构思,然后抽出一个周末,连续码字12个小时,就把一口气写出来了!

  蒋方成收到女儿传过来的电子文件,花了一周的时间修改,然后传给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三联书店”

  这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着名出版社。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魔都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

  蒋方成跟三联书店的一位副总编辑很熟悉,直接将电子文稿传过去。

  这位副总编辑名叫“管萍”,乃是蒋方成在人大的老同学。

  管萍收到文稿后,问道:“老蒋,你又出新作了?”

  蒋方成回答:“我忙着教学,文思枯竭,很少写书。这是我姑娘写的,麻烦你给看看,能不能出版。”

  管萍笑道:“既然到了我手里,肯定能给她出版。哪怕文笔算不上大佳,也可以再修改嘛。”

  “我怕文章会犯规。我帮她人心的故事,缺的是勇敢而敏锐的作家,也就是蒋秋芸这样的小姑娘,初生牛犊不怕虎,愿意接触这样的题材。因为这是历史,早已沉寂得无人记起,写这样的书吃力不讨好,吸引到的读者可能不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