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空投,皇台吉卒(6000字大章二合一)求票。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求票……订个阅呗。

  黄台吉安排完,转而想到两人提到,在撤退时,杏山突然灯火通明。

  还有他们刚准备去杏山时,相隔近二十里还能看到的灯光,就很奇怪。

  “你们在杏山看到的,灯火通明的大灯,具体是怎么一个灯火通明?”

  “回皇上,他们那个灯,很白。可以照射的很远也能看得清楚,至少也超过一里地。”

  “从城头照射一里地外?”

  听到这个距离范围,黄台吉惊呼出声,有了这种神器,想要夜袭都是不可能的了。

  夜袭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攻城手段,就是因为能见度低,大军排布不会被守城的人发现。

  控制城门后,大军进城城内反应不过来,从而成功夺城。

  而有了这种灯,就算控制了一个城门,大军行动还是会被其他地方的人发现,最终城门重新被夺。

  “还有明军的火炮,威力非常大,他们的开花弹就算没有击中人。爆炸了也可以伤人,阿济格的手就是这么受伤的。”

  “阿济格和你,都距离拒马一里外,他们的火炮,是从多远的反向射到你们那的?

  还有,除了射到你们身上,你们后方有没有被射到?”

  “多远的我们没有看到,前面火器的硝烟太大了,大概率是从他们的军阵中射出的,我们身后,最远的地方有两百多米被炸到。”

  黄台吉听着济尔哈朗的回复,看向尚可喜。

  “皇上,亲王和郡王他们所在的位置,距离明军防线一里地,勇士们射箭射到明军,说明明军距离不超过两百步。

  以此来推断,明军火器的射程是在两里至三里地,不如大清最近买到红毛人的巨炮。”

  “很好,有克敌的办法就好。

  这个皇家陆军,还真是难办啊,崇祯小儿可真是开窍了,那个皇家商号,不拉拢必对大清造成阻碍。”

  黄台吉思索片刻,看了看众人,八旗的精锐不能去填皇家陆军的枪眼,他们需要更加合适的炮灰。

  “此次战事失利,我们吃亏在明军提前布防,安装了拒马,骑兵冲锋受到了限制。

  再加上明军善用火器,守株待兔,让三旗撞上了枪口,这并不能说明皇家陆军怎么样,甚至可以说,他们很弱。

  只能通过埋伏,耍手段,用阴谋的卫所,都比不过我大清勇士的堂堂正正。

  和崇祯小儿一样,除了不停换首辅,一点能力都没有,不像朕,礼贤下士,能人善用。”

  黄台吉念着崇祯,心中就更加有信心了,他对于崇祯的各方面,那都是看不起。

  “恭顺王,智顺王。”

  “皇上!臣在!”

  被念到名字的孔有德尚可喜,站出来回应,心中微微有些激动,他们知道他们机会来了。

  平常攻打松山,洪承畴这边物资丰富,人员众多,还龟缩着,常常互相射半天,清军除了碰一鼻子灰,啥都捞不到。

  现在黄台吉很明显是让他们去对付这个皇家陆军,这才是硬碰硬的功劳。

  对于皇家陆军的枪械,他们并不了解,但对于明国的官僚作风他们可太了解了。

  在他们看来,皇家陆军不过是占了埋伏的便宜,论对火器的运用,他们自己就是专业的,还没有怕过谁。

  满清这边,从崇祯年间开始,吸收了辽东绝大多数的人才资源,当年有辽东这么多年的火器底蕴在的。

  尤其是孔有德,别看他在带清能征善战,可实际上,当初要是官场稍微有那么一点点的正直,带清都弄不到明朝的火器基业。

  当年孔有德受孙元化派遣去山东,因为粮饷补给兵变叛乱,打回登州后孙元化战败,被老部下孔有德俘获。

  不过孙元化威望还在,愣是说服他们,愿意接受招安,从这也说明,其实明朝叛乱重新接受招安,并不是死路一条。

  或者说崇祯的观点,完全是子下面人的观点,那个人是不是逼于无奈的叛变,不在于崇祯,而在于朝堂大臣给崇祯的消息。

  招安期间,清初封的“忠烈御史”王道纯,因为官场政见,对于招抚派极力反对,藏匿了招抚文书。

  这让孙元化已经安抚好的孔有德,久久不能被招安,害怕之下,重新叛变。

  孙元化这次又说服孔有德了,表示自己要去京师求情,亲自拿到招安文书,结果这一去,王道纯直接对孔有德动手了。

  孔有德彻底反叛,打的一团乱,带着所有火器大炮,还有孙元化与徐光启在明朝的西洋火器工匠班底,投奔带清,最终葬送了大明在辽东的火器基业。

  黄台吉同样看着孔有德,要想对付明人火器营,善于使用火器的汉军,才是最好的打手。

  “你们汉军善于使用火器,正好,即刻带领汉军,明早之前,要在松山杏山之间构筑防线,抵御明军。

  我会将盾车都调拨给你们,济尔哈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