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核心三角经济带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一千斤桐油,若是从湖地陆路运送到王城,要绕道盐矿和休族、胜族、羽公族,然后用木船木筏渡河,距离超过三百里,在没有马和车的情况下,消耗人力至少三十人十天的时间。

  但若是用船直接从湖地起运,只需要一条十人小船,三五个船工水手,一天时间就能从湖地运送到乌龙江,然后逆流而上,最多七天到达王城。

  光是这其中消耗产生的差距就一目了然。

  而油桐林湖地不光只有桐油,还有共桐油和银杏果,将来还有大量的鱼获,咸鱼、鱼胶、兽皮、腊肉、甚至还会有大规模耕种收获的水稻等粮食。

  刺叉族的微山湖水产和水稻产量将来会更大,为了维持巴国的发展和王城的需求,将来征税大量都是实物,转运税收和粮食就是必须解决的最现实问题。

  只有两地交通通畅来往密切,王城也才能更好的将这些繁华富庶之地纳入王权的掌控之中。

  古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而以后,以拱火盆地及其四周部落、微山湖湿地、油桐林湖地为主要的三角形地带,将会是整个巴国最核心的经济发展区域

  粮食、盐、油料、生漆、铜等主要资源,几乎全都集中在这一带。

  因此只要抓住这个核心三角经济带,则巴国就会繁荣昌盛。

  徐晨的目标不是十分远大。

  实际上到眼下,他的王图霸业已经基本成型。

  虽然人数少的可怜,但一个国家该有的基础已经全部打牢,余下的时间就是去不断夯实,把各种资源积累起来,然后稳步发展。

  未来,就是要以拱火盆地为主,以羽公族和刺叉族两地为辅,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三角形城市带。

  而这片区域,将能容纳至少数十万人口规模的生存和发展。

  然后利用这个强大的基础开始憋大招,一圈一圈的不断往四周扩张领土。

  他以前一直以为在乌龙江南岸除了羽公族这个文明种族之外,就只剩下了一些零散的南蛮部落。

  但白毛族的出现,打破了他这个狭隘的想法。

  在乌龙江南岸广袤的原始森林和低矮的山坡丘陵地带,应该还有更多完全不同的文明种族。

  这些种族的来历或许无法弄清楚,与拱火族、刺叉族甚至都不是同一种起源,行为习惯也大相径庭,但至少他们是实打实的智慧种族,是可以征服并且被同化的族群。

  因此随着不断的往外扩张,徐晨相信乌龙江下游还将陆续慢慢出现更多的陌生族群。

  实际上现在多想一下,这种情况此前已经就有端倪。

  六年前他带人从刺叉族一路顺乌龙江而下到达勐犸河。

  在勐犸河流域发现了陌生部落狩猎。

  当时他没有多想,实际上现在回忆起来,勐犸河距离这里至少有八百里远,而中间只有一个刺叉族,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

  人类和动物一样,族群一直在不停的扩张分散之中。

  而各族群的领地,实际上也应该相隔不会太远。

  乌龙江流域流水充沛,动植物复杂多样,绝对算得上食物充足,正是一个非常符合人类从山地往平原迁徙过度的优良场所。

  因此在这片区域,理应还有更多的部落存在才对。

  不过上次出行,徐晨只是沿着乌龙江来往匆忙走了一遍,算是草草打探了乌龙江中下游的水文和环境情况,但对动植物和矿产分布,以及人类族群的分布根本就没有做任何探索。

  这就使得他对乌龙江两岸的情况几乎还是两眼一抹黑的状态。

  看来,等到第一批木船打造好之后,还要安排更多的人对乌龙江两岸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打探才行。

  眼下巴国管辖不过一市之地。

  而若是以勐犸河为界,以乌龙江为中轴,这上下左右近千里的区域完全打探清楚,至少就是一省之地。

  这么大的面积里面到底有多少不同的种族和人口徐晨不清楚。

  但按照眼下巴国的人口分布状况来看,应该还能收拢数万人才对。

  当然,这只是徐晨的大致推测,没有太多的依据,也没有任何客观的数据支持,但理论上应该没有太多问题。

  徐晨站在漏水的木筏上,脑海中畅想着未来乌龙江三角经济带蓬勃的发展和未来巴国广阔的疆域。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