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文化衫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终究是中医世家,对养生和保养、养胎方面是有传承和理论支撑的。

  顾宁侧坐在炕上,看着李姝穿着小布鞋在炕里撒欢儿,对着炕头对坐着的赵雅芳说道:“鸡蛋家里都有呢,他常往家拿的,这边的你跟妈说煮了吃”。

  赵雅芳笑了笑说道:“够吃呢,能吃多少,让妈腌一些等着过年吃吧”。

  “快别了”

  顾宁接了跑过来跟她嘀嘀咕咕说着话的李姝,回话道:“过年有过年的呢,你亏了身子影响的是孩子”。

  说着话又帮着李姝整理了一下拧歪的开裆裤,接了她的小汽车往炕里轱辘着逗孩子玩。

  老太太见着妯娌两个相处的好,也是笑的开心,坐在炕里一边照看着李姝,一边听着两人说话。

  顾宁在家的时候说话就少,基本上都是跟李学武说,跟她也就是日常那么两句话。

  回来这边也就赶上事儿了,或者有了话题了才会多说一些,不然就像个闷嘴儿的葫芦,只听别人说。

  赵雅芳是个能说会道的,两人学识、身份都相当,说话也能有个共同话题,不像她老太太了,嘴里念叨的也就院里这么点事。

  顾宁跟赵雅芳说的也不是那么多,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看着两人都是上了大学的,又都是正经的工作和身份,可从小的家庭背景和生活观念都不同呢。

  现在别人不觉得,刘茵是能觉得李顺选了老大养老是对的,跟老大的脾气秉性,也跟老大媳妇儿的家庭出身有关。

  老二不用说了,就是选也不会选老二的,虽然过的最好,工作最好,可那脾气性格不是听老人话的,也不是沉稳随和的,可住不到一起去。

  别看现在老二孝顺着呢,可你说啥他听了,做不做就不是他了,你是生气还是不生气?

  老二媳妇儿也是一样,确实是个好媳妇儿,可不大适合在一块儿生活。

  孤傲不是脾气,而是长久养成的性格秉性,顾宁从小就那个生活状态,不是针对他们。

  可在他们看来,老二媳妇儿就是城里那种高干家庭出身的标准子女,可能小两口都是干部,在一起生活顺当的很,跟老人在一起就不同了。

  就是老太太在那边生活有的时候都看不过眼了,更何况是几代人在同一个屋檐下呢。

  在生活习惯上,日常消费上,衣食住行样样都有着思想上的差异。

  老二家如此,老三家就更是如此了,姬毓秀更是爹妈宠着,哥哥爱着长大的。

  可能因为年岁小好糊弄着,再大一点儿,别说姬毓秀不满意了,就是老三学才也受不了他们家的传统生活观念了。

  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传统家庭的观念和思想也在发生变革。

  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生活,对应的就是接受较缓慢,或者说防备心比较强的上了岁数的人。

  老人经历的多了,对生活的坑坑包包都有了防备和随遇而安的心,自然没有年轻人那种上进和冒险的观念。

  两相冲突,自然各自生活的都不舒服。

  为什么这个时候多选老大养老,原因就是等他们老了的时候,老大基本上也人到中年了,已经能感受到他们曾经感受过的危机和防备了。

  更容易沟通,更容易理解,刘茵说李顺选老大合适的原因其二是大儿媳妇儿。

  三个儿媳妇儿,两个出身是高干,唯独只有赵雅芳是出身农村的,再是经历过高等教育,可根子和骨子里还是农村人,生活上还是农村的思维模式。

  勤俭节约,老实本分,孝顺恭谨这些品质都是刻画在了骨子里的,又是承担着长媳的责任,对待老人自然是要比其他两个儿媳要顺当些的。

  老太太就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很理解刘茵的想法,对赵雅芳的态度比其他几个孙媳妇也是不一样的。

  有对长媳的尊重,也有对家庭未来主事人的倚重。

  家庭是个很温馨的场所,可也有现实的一面,既然定了是老大养老养家,那老大媳妇儿自然就被定为李家未来的主事人。

  这个不用争,也不用抢,有话语权的好处,也有当家人的责任。

  赵雅芳现在其实已经承担起了家庭的一部分决定事务权,刘茵也有意放手家里的事由着老大媳妇儿做主。

  其实这都是老大媳妇儿过门后应该有的意思,只不过当时赵雅芳一心想要单独出去过日子,不受老人牵扯。

  婚后也是没接婆婆的账本和钥匙,想着小叔子也上了大学,二小叔子还在外面当兵,公公婆婆岁数都不大,再等等。

  她想的是,但凡二小叔子和小叔子有一个张罗着继承家业或者提出要给公公婆婆养老,那她和李学文就搬出去住。

  哪怕是住学校里的宿舍也不想在家里挤的。

  可谁能想得到呢,计划没有变化快,原来预想着的家里会很挤,向对门那样挤得走不开身的,可才不到半年时间,在这院里他们家就有了四五处房产。

  这会儿住吧,打扑嘞住都住不过来了,二小叔子更是在结婚后就搬出去了,留下三处房产在这院里空着。

  现在可倒好了,兜兜转转,在家里住着的人都凑不够一间屋子的一铺炕了。

  她和李学文在学校还有个分到手的住房空着呢,现在也没法过去住,以前担心的房子问题现在倒成了累赘。

  环境的变换自然决定了观念的转变,赵雅芳逐渐的也对养老和当家这件事不再抵触和推辞,婆婆给了钥匙和账本她都接了,算是正式的成了管家媳妇。

  说起来这就是个传统的习俗和仪式感罢了,李家能有多少钱,能有多少移动资产李学武还不知道?

  甭问,他们家可没有娄家的那种传世翡翠手镯,更没有什么金银古董啥的,就是日常的工资和票据。

  账本是要有的,京城无论大小家庭,是穷的,是富的,是人多的,是人少的,基本上家家都有本账。

  记录了本月领工资几何,上个月盈余几何,欠款几何,本月按日花费均会登记在本册上,以供反思核对。

  买钢笔,订杂志了,修鞋了,买菜了,都得登记,出一笔进一笔,老百姓的日子都在账本上呢。

  管家的媳妇儿管账管钱,她说这个能买,那就能买,她说账上这个月的生活费都不够了,不能买,那就是不能买。

  男人和家里其他人只管着挣钱和提出要求就是了,至于花钱和买东西都得经管家媳妇儿手。

  在早这个权限也是给刚过门的主家媳妇儿管的,一直管到自己闺女十三四了,懂事了,就得带着闺女学着管家了。

  无论闺女出阁与否,大儿媳妇儿一进门,这钱库的钥匙和账本就得从婆婆手里交到新媳妇儿的手里。

  没有时间缓和,一般就是新婚第二天新媳妇儿给公婆磕头的时候,敬了茶,接钥匙和账本。

  正常来说,新媳妇儿在家已经跟娘家妈学了好些年的管家经验了,不会怵头和麻爪。

  这也是为啥早先的人家讲究个门当户对呢,没有娘的姑娘不好找婆家的,说是没有教养。

  当然了,这个教养并不单单指素质和人品,还包括管理生活和家庭琐事的能力。

  到了这个年代,老一辈儿的传统更是保留了下来,家家都不是宽裕日子,节衣缩食、勤俭节约的生活是所有家庭的主旋律。

  匣子里有本账,各人都不觉得亏,老老少少心里也有个谱儿。

  李家这样的自然是好的,各个儿都顶事儿,各个都能赚钱的,那匣子里的钱也多,算计的也少。

  老大媳妇儿结婚没接账本的时候工资都是她自己收着的,直到今年接了婆婆的钥匙和账本,这才将她自己和李学文的工资归到了公账上。

  李顺的工资自不必说,一直都是家里着老大媳妇儿做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