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挖坑的高手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因为明确了对方的身份关系,也看见了李学武的态度,沙器之的话里都没有请领导给对方回电话的意思。

  对方听见这边这么说,便也就说了李副处长昨天安排的事情已经办妥,请代为回复领导一声。

  沙器之客气着应了,随后便将电话撂了。

  “处长,红星小学的校长,汇报关于昨天您交代他的事情已经办妥”

  “嗯”

  李学武只是应了一声,便再没了话,沙器之也就继续去忙了。

  这件事是私事,没什么好在电话里讲的,更没必要跟小学校长客气什么的。

  如果是亲近的关系,小学校长不会往他办公室打电话了,或是打去家里,或是来办公室汇报。

  没打去家里就说明关系不亲近,没来办公室汇报就说明关系不够,对方的级别太低。

  小学校长一般都是什么级别?

  正科或者副科,要是再加上服务单位,再加上分支机构,这样的级别在轧钢厂就有些不够看了。

  李学武没打算让对方拿自己多少人情,更没想着拿对方多少人情,能给他从办公室里打电话就算够给面子的了。

  要是依着别人,都有让秘书打电话的,那更没面子。

  至于李学武为啥能影响到红星小学,为啥能一个电话就让小学校长做出行动,这还得从红星小学的办学性质说起。

  现在的红星轧钢厂原基础叫京城轧钢厂三厂,人数还没有这么多,但依靠京城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人基础,工人的孩子们也有了上学的需要。

  所以在五一年左右,依托当年的扫盲班和识字班为基础,轧钢厂成立了自己的工厂小学,用于基础教育。

  在这期间,轧钢厂三厂小学既承担适龄儿童基础教学任务,也承担轧钢厂工人扫盲和学习的任务。

  在五五年底,轧钢厂三厂实现了百分之七十多的识字率,工人文化水平高了,这工人的等级也就有了提升,出现了好多五级工。

  当年一大爷和二大爷也是趁着这阵风一步步成长为了轧钢厂的高级工。

  而在五六年一月的时候,应教育相关部门的要求,所有厂办小学都要转交给地方,轧钢厂三厂小学自然也是响应政策,移交给了东城。

  轧钢厂三厂的子弟还是能去上学,只是学校的管理权和所属权不在轧钢厂了。

  同样的,教师的人事关系也一并移交给了东城的教育管理部门。

  而当时间到了五七年七月的时候,上面的政策又变了,这些工厂小学要重新移交回各自的工厂。

  时间过了一年多,学校里从校长到老师,再到学生,这人事和人员的结构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轧钢厂三厂按照指示重新接收学校,接收相关的人事关系,但就在这里出现了问题。

  工厂可以接收原本跟随小学调走的人事关系,但后来调入和调整的其他人事关系没办法调动,这是属于东城自己的教育系统的人。

  这里有许多说法,一方面可能是教师资源的紧张,东城有自己的考虑,一方面这些教师本身也不愿意将东城的人事关系转成工厂的人事关系。

  这个时候有一句话,生是厂里的人,死是厂里的鬼,说的就是工厂里的人事关系比较封闭,撑死了就在这个圈子里调动和活动,没什么大的空间。

  这是政策和历史问题,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当时的轧钢厂三厂领导不愿意小学教师队伍被调整,造成学校的教育资源损失,便同东城协商共同办学。

  基础条件就是各管各的,东城的老师归东城管,轧钢厂的老师归轧钢厂管。

  轧钢厂工人子弟能去上学,东城调配过来的学生也能去上学。

  学校归轧钢厂,办学经费也归轧钢厂管。

  当然了,这里说的各管各的,说的是人事关系,说的是工资待遇,不是行政管理。

  学校的行政管理也很复杂,五七年七月转回轧钢厂以后成立的相应的谠支部,逐步演变成了由书记说的算。

  到六三年三月的时候,上面又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要求校长负责制,同工厂一样,解决了书记和厂长谁当家的问题。

  所以当时的小学行政管理权又从谠委那边转到了业务这边。

  随后几年成立的中学也是一样,包括职业中学,也都是这种模式,一并挂在后勤处管理。

  全国的工厂小学在这个时期多是同轧钢厂小学有着一样的经历。

  说现在的小学校长归谁管,归东城教育部门管,也归轧钢厂管,业务受人家的指导,资金受轧钢厂的约束。

  刚才打电话的小学校长就是个受气的小媳妇儿,不敢惹李学武的原因也是如此。

  三大爷闫富贵也是在红星小学教书,他就是五六年到五七年之间调进去的。

  所以他的人事关系不在轧钢厂,只是在轧钢厂子弟小学教书,领小学的教员工资。

  这也就是他家的几个孩子都跟轧钢厂没有关系的原因。

  老大闫解成想进工厂,照样得走关系。

  生源调配,让伱去哪儿念书你就去哪儿,这边住着的轧钢厂工人多,孩子们都去轧钢厂小学和中学念书,街道调配的时候也就都这么调了。

  后来随着轧钢厂兼并其他钢铁企业,小学逐渐兼并了其他小学,中学也逐渐兼并了其他中学,就有了今天的教学规模。

  李学武家哥几个,算上小妹李雪,家里都不是轧钢厂的关系,却能在轧钢厂小学上学,能在轧钢厂中学上学。

  而三大爷闫富贵在小学教书,却不也不是轧钢厂的关系,这些情况都是因为当时的复杂政策的原因。

  当初李学武进厂,谢大姐看见李学武的档案上学校都是轧钢厂的,便才有了同董文学介绍他时的那句话。

  至于李学武打这个电话,也是听见棒梗说了,想起了那个文静的女同志,想起了那天在自来水厂的事,想起了那盒无疾而终的羊肉馅饺子。

  虽然在四月末的时候李学武同她见过面,也邀请她来参加自己的婚礼,但只在礼账上见到了她的名字,人是没见着的。

  这一次听说她的情况不好,想了又想,才直接把电话打给了红星小学。

  李学武做事不问过往,不问天机,不问人心。

  过去未来事,过犹不及,思之何益?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思之何益?

  人心思变,命运无常,思之何益?

  有些事知道了,便做了,但做了也就做了,李学武没把这件事当成什么,也没想着要求什么。

  上午下班前,厂里又传来了不好的消息,这一次是聂成林先动的手。

  沙器之从厂办交接工作回来,低声跟李学武汇报道:“聂副厂长摔了文件,在办公室里骂了半个多小时”。

  “嗯”

  李学武微微眯着眼睛,手里的钢笔不停,继续写着什么。

  沙器之听见领导的反应继续汇报道:“据说,聂副厂长有意调整手里两个处室的工作内容,要求下面整肃队伍,严肃纪律,规划工作”。

  总之,依着沙器之听来的意思,聂副厂长有意将安全生产管理处和设计处同其他部门合作的项目都砍掉,专注于上面下达的生产任务和设计项目。

  同时聂副厂长也同景副厂长商量过,是否能将生产管理处和设计处兼顾的几个项目转交到联合企业那边。

  景副厂长当然愿意,这几个项目赚不赚钱她是管财务的能不知道?

  而且这些项目都是轧钢厂自己本作条例,要求校长负责制,同工厂一样,解决了书记和厂长谁当家的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