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出访欧洲(一)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专列通过了山海关,何锐时隔4年,再次看到了东北的大地。在岁首前,东北已经下了雪。面对白茫茫一片的大地上,何锐忍不住轻声念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车厢另外一头的秘书们间何锐的神色中都是怀念,揣摩不出自言自语的何锐此时是何等心情。只是何锐念了几句,又看了片刻,就坐回到座位上继续看起最新的报告。见到这样熟悉的模样,秘书们都放下心,继续自己的工作。

  中央每个月都有定期数据报告,19127年12月的还没完全统计出来,何锐面前的报告中,只是预测了1927年全年gdp。

  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中国进过3年准备,才让统计部门能够使用gdp对国家经济进行统计。

  放弃了工农业生产总值的统计方式之后,中国1927年估计的gdp产值大概是680亿元,人均142元。按照现在美元与中国元1:2.4的汇率,中国全年gdp为283.3亿美元,人均59美元。

  美国统计局统计的美国1927年国内生产总值是970亿美元,现在美国人口刚过亿。人均970美元。以美元计算的人均是中国的16.5倍。

  对于中美人均上的那点差距,何锐完全不在意。只是在统计数字上相差16.5倍算什么?何锐见过更巨大的差距,从统计上看,两国人均相差50倍。

  人均数字上的相差巨大,甚至让何锐感觉因为过于熟悉而非常舒适。脱离了金银本位的中国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统计方式,才是何锐熟悉的中国,能够完成这样的统计方式,证明中国有能力走上了正轨。

  专列一路向北,从进入山海关开始,内燃机车在24小时内抵达中苏边境。在边境线上停下。一辆苏联轨距的中国专列已经停在边境线对面,在边境线对面等候的苏联官方人员中,为首的正是前苏联驻华大使莫洛托夫。

  在与中国外交部一起确定了何锐正式出访苏联的第二天,莫洛托夫就被召回国。等何锐一行人下了专列走到边境线,莫洛托夫上前一步,“主席先生,我作为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外交人民委员会委员,欢迎主席先生访问苏联。”莫洛托夫说完,微笑着做了一个邀请的手势,“主席先生,您再向前走一步,就踏上了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的领土。”

  何锐向前迈过了边境线,与莫洛托夫等苏联官员一一握手。在随行的中国安全人员护卫下,一行人到了苏联境内的专列前。莫洛托夫说道:“主席先生,这辆专列从国际法来说,属于中国领土,我需要收到您的邀请,才能踏上中国领土。”

  这话听着轻松,让何锐对莫洛托夫好感增加了不少。这些细节的确充分代表着国家的利益,马虎不得。若是莫洛托夫在中国国家元首专列上上下下,要考虑可不是国家元首的安全,而是外国人随意进出中国领土的问题。从国格的角度,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可比国家元首的安全更大。

  塔读@app,^免费网站

  “莫洛托夫同志,您愿意一起上车么?”何锐对着这位比自己大了几个月的苏联外长笑道。

  苏联安保措施非常严谨。中国专列前有苏联的克格勃专列开道,按照中苏两国外交部的协议,中国专列后面加了两节苏联车厢。一位苏联红军上校到了何锐面前敬礼,“何锐主席,我是苏联红军季莫申科上校,非常荣幸能够为您服务。您从边境到喀山中的安全,由我与我的同志们负责。”

  何锐起身笑道:“谢谢您,上校同志。要不要喝一杯伏特加?”

  “非常荣幸。但是我有公务,只能感谢您的好意了。”季莫申科上校答道。

  等上校离开后,莫洛托夫便与何锐聊了起来。作为苏联驻华大使,莫洛托夫与何锐见过几次,交谈的内容都是中苏之间的问题。作为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不谈中苏关系,而是请教起何锐对世界局势的看法。

  “即便有人想发动战争,现在的实际经济局面也远不足以引发战争。至少10年内,世界各国的矛盾都将集中在经济领域。”何锐回答了莫洛托夫对世界安全的提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