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谈:网瘾有治吗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来自某城市少年法庭的信息表明,未成年人犯罪一半以上与网络有关系;而在一线城市这个比例要更高。在作者所在的城市,2005年市区审理的170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因网瘾导致的犯罪就有134人。调查显示:在中学生中认为“玩网络游戏使自己变得暴躁”的占27%,认为“网络游戏和当前的校园暴力相关”者也占到29%。对一些“问题孩子”来说,为了上网,他们从偷家里钱开始,不断把手伸向父母和亲友的口袋。最终诱使一些未成年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钱财,甚至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和诱迫,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作者不久前曾写过一篇《未成年人犯罪的五大诱因》的调查报告,报告揭示:近年来网络导致的直接犯罪约占到未成年人犯罪的70%左右,而间接犯罪也几近百分之百,在作者所在的工读学校,2006年在校的“问题少年”中不会上网的,只有一人(他只会打游戏)。

  网络为什么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这样大?

  这是因为:未成年人正处在身体和心理的发育期,一方面他们的认知能力不成熟,认同之后就是模仿;另一方面,色情淫秽、封建迷信、暴力欺诈等网上不良信息也在严重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关调查表明,中学生在聊天室遇到不良信息的比例为73%,经常遇到或接触者为12%,在种种不良信息中色情信息是最多的,超过40%。尽管目前有的学校都开设了青春期和性教育的课程,但是这些教育的作用很有限,调查表明,目前城市学生获得的性知识80%以上来自网络,网络中暴力、色情游戏和不良信息,正在对未成年人的行为造成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影响,譬如很多孩子的早婚早恋就是在网络的驱动下开始尝试的。

  不少专家在分析网瘾成因时,把应试教育列为罪魁祸首。现在的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选拔性很强,容易使未成年人成为失败者。一项调查显示,96%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但目前的教育资源只能让一部分的孩子成为大学生。高期望值导致的压力很容易使孩子觉得没出路,最终用网络来麻醉自己。网瘾问题专家陶宏开教授指出: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中国的孩子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丧失了求知的欲望,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进而逃课、上网吧、沉迷网络。他说,目前,学校和家长把成绩看得重如泰山,绝大多数孩子都感到身心疲惫、压抑不堪。孩子们既没有地方玩,也没有时间玩,这样,染上网瘾便成为情理之中的事。

  但也有人认为,把网瘾的责任一味地推给应试教育,是不客观也不全面的。应试教育早就有了,为什么网瘾问题这几年才出现?同时,并不是所有的未成年人都会因接触网络而成瘾。就网瘾形成的规律来看,社会和家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未成年人缺少自控能力,容易沉溺于某一新鲜事物不能自拔,而惊险、刺激的网络游戏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实在太大。在现实世界里,即使加强素质教育,也不可能创造出能让孩子们如此感兴趣的环境,给他们以同样的兴奋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把网瘾成因简单归咎于应试教育,实际上是回避了主要矛盾,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其实家庭教育的缺失,才应该是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这样的家庭大致有如下几类:

  父母给孩子的压力过大。对孩子过于苛刻,达不到目标就批评。

  单亲家庭。

  隔代教育的家庭。

  对孩子绝对溺爱的家庭。

  父母感情不和家庭。

  父母行为举止不良家庭等等。也许我们的父母望子成龙、疏于管教时,你的孩子正好刚刚走进网吧!

  作者认为,网络成瘾除去社会的原因,从未成年人身上分析,还有着以下的原因。

  一是猎奇心理:他们把上网作为一种时尚,不会上网是“弱智”。网络那种独有的感知、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网络地位、超越时空界限的虚拟世界、广泛的人际交往、梦幻般聊天体验等等无不强烈地吸引着未成年人,过去社会上书刊音像制品、游戏厅、歌舞厅、人工智能现在统统地可以在一个小小的网吧里实现,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的猎奇和欺骗心态,这也是未成年人对网络最为偏爱的原因。

  二是补偿心理:当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偏差的时候,人总是希望能寻求到合理的补偿,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性心理发展需要,往往最容易与社会认可的道德规范发生冲突。在他们无法自我调节和得到有效指导的情压力过大。对孩子过于苛刻,达不到目标就批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